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停止為童年受到的傷害責怪自己!

記者 陳幸芬 報導
發佈時間:2016/06/17 10:30
最後更新時間:2016/07/02 02:28

高雄鄉下有個小女童因出生時汗毛明顯,家中長輩認為她是猴精投胎,是個不祥的孩子,常年被關在屋裡被「疏忽」,2歲還不太會說話,身體瘦到不成人形。還有一位6個月大嬰兒被煙毒犯的父母在身旁吸食毒品所影響,導致眼神呆滯、反應遲鈍,體內殘留極高濃度的海洛英及安非他命等毒品,身體及腦部傷害都遭受傷害。

在台灣,平均每15分鐘1位兒童被通報,每個月5名兒少受虐致死。據衛福部統計,每年有超過3萬多名兒童或青少年因疑似不當對待被通報,每月有50名兒少被緊急安置,而兒虐通報數更是年年增加。

而兒童少年受虐案件中,0~3歲的學齡前幼兒高達11%,尤其1歲以下的嬰幼兒沒辦法為自己發聲、無法講清楚怎麼受傷,說詞也很少被外界採信。因為大多是父母缺乏親職教育,且沒有學校體系通報,嬰幼兒受虐更不易被發現。

其實兒少時期正是發展人格健全與社會認知的關鍵階段,無論是身體或精神方面,長期受到暴力傷害或疏忽照顧等不當對待的兒少,內心創傷往往一輩子如影隨形,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很容易反映在日後行為,並在渾然不察的情況下破壞成年生活,未來可能無法與社會產生良好互動,甚至影響至人際、親密、或下一代的親子關係。

這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困擾根源,也許是來自於童年所受的傷害,而受傷的孩子會產生羞恥感、責怪自己,卻不見得會怪罪加害人,因為孩子為了求生存,必需在心理否認受到敬愛之人的殘害,甚至有些知情的第三者也會責怪孩子。日積月累之下,這份羞恥感往往厚重到難以化解的地步。

事實上,對大多數受虐者來說,羞恥感是受到虐待或忽視所產生最具威力、最嚴重的影響之一,除非能治癒這種具摧毀力的羞恥感,否則在日常生活各方面衍生的問題會讓他們處處受苦。研究指出,治療羞恥感的最佳解藥,就是慈悲心,無論是他人或自己的慈悲都有效。

貝芙莉.英格爾是位具有執照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她在新書《這不是你的錯:對自己慈悲,撫慰受傷的童年》以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仁慈與自我鼓勵等5個要素,作為「慈悲心治癒方案」的架構,並帶入正念的技巧,將翔實的練習步驟及檢閱表單,分享給童年曾遭到錯誤對待或虐待的讀者。

她探討受虐者的羞恥感顯現在許多方面的情形,讓人更加了解自己及行為,因為有了理解才會原諒自己,最終能夠徹底消除在很多層面損害自己的羞恥感。她更分享了自身的受虐經驗,與不同的個案故事,循序漸進地陪伴讀者從兒時的傷痛中復原,減輕羞恥感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給予自己更接近真實的正面評價。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獨家名人娛樂◢

👉藍心湄:單身是選擇 學會4件事活出精采

👉蔡依林、孔劉等男神、女神單身霸氣金句

👉少女心噴發!此生必看「甜寵劇」片單


#兒少#受虐#這不是你的錯:對自己慈悲,撫慰受傷的童年#慈悲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66

0.0445

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