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在基隆八斗子的居民,因為物資貧乏建材取得不容易,因此當地民眾就到海灘上撿拾珊瑚礁回家,經過曝曬去除鹽分再層層堆疊蓋成咕咾石房屋;而咕咾石的成分跟大理石跟大理石同樣屬於碳酸鈣,這是石珊瑚在生長過程中,經由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吸取海水中的鈣離子所作用、分泌形成的。
牆壁外表凹凸,咕咾石屋因為工法不同,呈現出程度不一的粗糙感,岩塊與岩塊間利用貝殼與石灰黏結,這是早期八斗子一代常見的特色建築。
八斗子產業觀光促進會總幹事藍麗齡:「我們八斗子以前是一個海島,四面沿海有很多的珊瑚,海裡面有很多的珊瑚,居民就就地取材。」
我們常說的咕咾石其實就是珊瑚礁,珊瑚屬於刺絲胞動物,其中最小的生存單位是「珊瑚蟲」,珊瑚蟲以擺動的觸手,捕捉海水中的小型浮游生物來當作食物,提供珊瑚生存的能量,珊瑚在生長時會透過共肉組織,捕捉海洋水中的鈣離子,和體內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相互結合就會產生碳酸鈣,這種鈣質骨骼時間夠長就能累積,凝結成大塊的礁體也就是我們說的「珊瑚礁」。
國立海科館博士廖運志:「它的成分是碳酸鈣跟我們生活中的建材,大理石是一樣的成分,只是說珊瑚的骨骼就是咕咾石它原本是珊瑚的骨骼,它形成過程裡面其實有很多的孔隙,所以它相對是比較脆弱一點。」
雖然咕咾石材質不比大理石堅固,但撿拾珊瑚礁作為房屋建材,充分展現了當地居民就地取材,有效利用當地資源的特色。
圖/TVBS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