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降雨量前10%颱風「暴雨增2倍」 暖化是主因!

記者 華舜嘉 / 攝影 劉若媺 台北 報導
發佈時間:2015/07/09 22:12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9:35

又有颱風靠近台灣!專家指出,暖化將導致未來強颱增多,甚至可能還會再出現像2013年的超級強颱海燕,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更提出數據,1979年到2007年將近30年時間,西北太平洋上降雨量前10%的颱風,所帶來的雨量比過去足足多了2倍!但整體降雨量又沒明顯增加,意思就是強降雨增多、但中小雨卻減少了,極端氣候出現、災難恐怕因此增多!


台北天空風大雲層厚,但相隔幾分鐘,卻又突然下起雨來,民眾躲不及,只能拉起衣服先擋擋,中颱昌鴻步步進逼,增強為強颱機率非常高,但其實今年中颱、強颱恐怕數量多!颱風需要溫暖海水,暖化造成海溫升高,相對的蒸發到大氣的熱能變多了,有了動能,對流機率增加,提供熱帶擾動發展環境,颱風生成機率自然提升。

文化大學大氣系主任曾鴻陽:「就是因為暖化,能量增加了,颱風需要能量,這些能量怎麼分配,到時候我們覺得說,這些颱風大者恆大,所以大多數能量都用在這些強颱上面。」

還記得2013年這令人難過的畫面,強颱海燕重創菲律賓,水幾乎淹過肩膀,洪水過後,塔克羅班簡直像被海嘯侵襲,幾乎沒有一寸土地完好,暖化造成超級強颱,專家指出,海燕颱風就是最好例子。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海燕颱風強度是我們過去沒觀測過的,他能變得這麼強,也是因為海溫增高的影響,下面是水的溫度比上面其實還要高,因為他提供更多能量,讓他颱風變得越來越強。」

但恐怕海燕這樣的例子,未來只會越來越多,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劉紹臣提出數據,1979年到2007年將近30年時間,他們將所有西北太平洋上的颱風,按照降雨量分成十等分,其中降雨量後段班的中小雨,幾乎都是負成長,也就是說,中小雨越來越少,反倒降雨較強的部份卻是越來越多,以降雨量前10%的數據來看,整整比過去多了2倍!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劉紹臣:「這個(全球颱風)平均總雨量可以看到,基本上很接近3千毫米,有增加有減少,不過總個來說,沒有一個趨勢型(大幅度)的變化。」

颱風總雨量沒變多,但降雨量前10%的暴雨卻逐年增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報告,更直接預測2100年後,颱風發生機率將提升10%到40%,颱風強度也會增加45%,甚至登陸後颱風的強度,會大幅攀升55%。不過,現在也有專家提出另個看法,暖化反倒會抑制強颱生成。

文化大學大氣系主任曾鴻陽:「強颱發生的時候,因為強颱會把海裡面底部,比較冷的海水一起吸上來,所以冷海水上來的時候,實際上會對強颱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

暖化是否造成強颱,專家看法不一,但暖化是極端氣候兇手之一,幾乎成了全民共識。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劉紹臣:「我們台灣到了冬天跟春天,靠的大部分是很小的中小雨,那中小雨一直在減少,這個從統計非常清楚,也就是說我們的旱災以後會更頻繁。」

法國巴黎7月初飆出39.7度高溫,西班牙馬德里更直接站上40度,但反觀大陸安徽與新疆卻是連日暴雨。至於台灣,休旅車開在草地上揚起陣陣塵沙,這可不是拍廣告,而是曾文水庫庫底!不降雨,部分地區實施分區限水,極端氣候幾乎成了趨勢,全球各地災難頻傳,你我怎能繼續坐視不管!

#暖化#強颱#颱風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765

0.0396

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