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為了小孩拖拖拉拉,感到火冒三丈,每天至少說一次「快一點」嗎?小心這會讓小孩更「被動」,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情況,親子專家建議,不妨用提醒的方式告訴孩子,幾點前,再幾分鐘應該做什麼,並且一定要告訴原因,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價值,切忌,也少用威脅利誘的方式,小朋友價值觀才不會偏差。
媽媽之歌:「別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但快點公車已經到了。」
總是「催促」小孩動作快一點,什麼時間該做什麼。媽媽之歌:「不想被沒收iPod,就給我聽話。」
或者用「威脅」、「利誘」方式,希望小孩聽話,做該做的事,但對親子專家來說,這些其實都是不OK的教養方式。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他們(父母)大概最常會煩惱的,大概都是孩子一些生活作息,譬如說他們可能會很焦慮,孩子怎麼放學回來拖拖拉拉,但父母親不斷的發號施令的話,小孩就會養成聽令行事的習慣,久而久之,他的自動自發習慣就會出不來。」
日本教養雜誌,曾經調查300位家長,96%至少每天會講一次「快一點」,天下雜誌去年9月,調查300名家長最常對小孩說的話,超過7成也是「快一點」,但親子專家認為,大人的步調套用到孩子身上,除了容易造成小孩「被動」等父母來催,精神也可能焦慮,感覺被時間追著跑。
林媽媽:「可能用比較好玩的方式,叫他做我們要他做的事情吧。」記者:「會不會有時候還是難免說,還是要催促他一下,說個快一點,快一點,類似這樣比較大人的習慣?」林媽媽:「會啊,因為難免的,因為孩子,他就是孩子。」
知道多說無益,但就是忍不住,畢竟小孩慢慢拖媽媽在旁可是很緊張,專家建議,其實可用提醒就好。
安親班老師陳小姐:「我覺得事先的準備,跟孩子說我們5分鐘要出門,你要準備一下,我們等下要出門,我覺得你要給孩子一點點準備的時間,你就不需要去催促他。」
不只「快一點」媽媽,還有幾大NG教養句,像是不自覺的「情緒」用語、「主觀批評」,都容易讓孩子畏懼缺乏自信,或者空泛的讚美,例如:做了什麼、你好棒,卻沒有說明原因,還有威脅利誘等方式,都只是讓小孩看到表面,卻不懂事情的價值。
陳麗如:「以條件交換這樣子一個方式,我們常常就會讓孩子,會有一些偏差的以為,以為說我今天其實做這些事,為的就是這些禮物,或者這些獎賞,而不是為了我自己,或者說這件事情它本身的意義。」
專家建議,不要以為年紀小解釋聽不懂,就可以用「花招」就好,進入國小前的兒童,通常模仿力最好基本心智最關鍵,說話中如何引導,成為父母最難也最重要的一門課。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