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一步一腳印】 刻下歷史的足跡 那段眷村歲月


發佈時間:2004/11/20 22:53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07:06

全台灣近千個眷村,配合改建政策,這幾年來搬的搬、拆的拆,像桃園龜山憲光二村這樣,還維持標準眷村型態的房子,已經越來越少了,不過龔伯伯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他估計明年輪到自己得搬家了。

憲光二村自治會長龔華成︰「明年就要搬了,搬到高樓大廈去,這眷村就成為什麼成為歷史名詞,不是說是眷村眷村,以後沒有眷村名詞,這眷村成為歷史名詞,只有社區某某社區,沒有眷村。」

或許是這一生配合政策慣了,龔伯伯湖南鄉音的語氣中,聽不出抱怨或不捨,不過我們卻注意到,當他聊起早年眷村生活的趣味時,總停不下來,包括家裡最早的國際牌黑白電視機。

龔華成︰「我們太太都是本省人啦,太太都是,她喜歡看歌仔戲,電視那時演歌仔戲很多,一有歌仔戲她們都來了,都跑到我這來了,我們家裡客廳小啊,坐不下啊,把電視機推到門口,她們都坐在門口草地裡看。」

話匣子一打開,龔伯伯的故事是講不完的,鄭秀瑛這些小女生,負責做田野調查整理眷村故事,常常這麼坐著聽故事,從在東北跟共產黨打仗,講到部隊在上海吃醃蘿蔔乾,在安徽吃白菜粉絲。

年輕女生是桃籽園文化協會成員,大多是附近銘傳大學畢業生,這幾年投入關懷眷村文化,和村子裡的伯伯阿姨們成為朋友。

這樣的房子龔伯伯住得很習慣了,40多年的東西,堆得再多都找得到。記者︰「好爸爸楷模,所以你又得到模範榮民?」龔華成︰「模範爸爸,都得到了,什麼都得到了。」

這個房子裡有龔伯伯的獎狀榮譽和種種回憶,桃籽園文化協會的女孩子們,希望把這些回憶都紀錄下來,甚至可能的話,她們想爭取把整座眷村裡,老伯伯聊天散步的場景統統保留下來,畢竟不遠處的精忠五村大夥兒才剛搬走,已經變成殘破廢墟。

原精忠五村住戶楊媽媽︰「去年都還在,都還在,其實剛剛搬,今年的7月,很快8月1日以前都搬光,陸陸續續還是有人住好可怕,陸陸續續還是有人搬,還是有一、兩戶。」

3個月前才剛搬空,楊媽媽已經住進新的國宅大樓,再一次走進曾經住過的眷舍,仍不免帶點感傷。楊媽媽在先生過世後,曾經獨自帶著4個女兒,在這裡生活,她總記得在狹窄的巷弄間,左右鄰舍互相幫忙的場景。

楊媽媽︰「鄰居喔,我在這邊炒菜嘛,我在這邊炒菜聞到味道了,鄰居就說,唉呦好香喔,中午有沒有點吃啊,我們就是在這裡就這麼融洽啊。」記者︰「這裡是他們的廚房嗎?」楊媽媽︰「廚房在那邊。」

當門對門的距離這麼近,鄰居感情要不好也很難。楊媽媽︰「他們應該也是加蓋出來,有這個也是加蓋,這個地方本來是前面有院子,後面有院子結果沒辦法,大家都放棄院子了,都整個把它蓋掉了。」

楊媽媽回憶,每個家庭起初是一對夫妻,眷村不到10坪的小房子綽綽有餘,但小孩陸續出生,家家戶戶開始加房間蓋閣樓,甚至有人家裡還娶媳婦三代同堂,充分利用每個單位空間,怪不得眷村的巷子越來越窄,人與人的相處越來越緊密。

精忠五村附近住戶許桂蘭︰「什麼媽媽什麼媽媽這樣子,只要聽到這樣叫他們,他們就感覺好親切的感覺,你吃飽了沒,遠遠就問吃飽了沒,去那裡好幾天都沒看到你,都這樣子。」

 

甚至住在眷村外,被眷村稱為「老百姓」的鄰居們,也喜歡在雞犬相聞的眷村裡走動。桃籽園文化協會執行秘書郭台汝︰「本來在這邊以為他們是眷村的媳婦,不是都不是,很多人問我是不是眷村的小孩,因為二代剛好年紀大一點,都不是,我就愣住後來發現全部都是住那一排的人。」

走在這座空蕩蕩,已經被軍方收回的眷村廢墟裡,桃籽園文化協會的工作人員,還會隨時注意可以收藏的寶貝,像這個丟在路上的陸軍軍袋。楊媽媽︰「是因為中華民國陸軍,所以我們是軍眷,我們看到這個東西,我們非常喜好它,希望下一代能夠看到這些東西,所以要把它撿回來。」

協會的工作人員清楚,不論是眷村媽媽,或是眷村長大的孩子,對某些記憶會有獨特的感情,這正是為什麼她們和熱心的眷村媽媽們一同爭取,將新建國宅旁的老舊活動中心,闢建為眷村故事館,希望將逐漸消失的記憶找回來。
 

楊媽媽︰「進來以後,這是個隔壁人家的隔壁牆嘛,現在只是說沒有到頂嘛,好,進家門了,進家門了客廳就請坐囉,這客廳也是像喔。」

到處蒐集來的老東西,佈置成回憶中的眷村客廳,重現拉門電視機、老唱盤等古董,熱心的媽媽們是義工解說員,說的正是她們自己的生活故事。

記者︰「媽媽們大部分是本省人嗎?」楊媽媽︰「對,大概五分之四是本省人。」原陸光三村住戶鹿媽媽︰「大陸人很少。」

再加上客家媽媽和原住民媽媽,對她們來說,眷村其實是族群融合的典範,這座眷村故事館,要說的正是這些故事。鹿媽媽︰「唐鐵仕,他是一個上校他一個人,來的時候跟陳緞結婚,對不對,以後你看生了這幾個小孩,現在就變成這麼多人了,是不是,這也是他驕傲的地方。」

民國37年隻身來到台灣,落地生根,到了民國93年如此枝繁葉茂。陸光三村住戶楊媽媽︰「讓那個小孩感覺到,這是以前爺爺住的地方,這是我爺爺的東西,你看,那是多親切的事情。」

對桃籽園文化協會來說,這些都是龜山眷村的伯伯阿姨們,不吝嗇提供的故事,年輕人所做,是讓這些故事有個落腳的地方。桃籽園文化協會執行秘書郭台汝︰「早期是這樣,挨家挨戶,會找一些可能先找的是

自治會的幹部,會找婦工隊的頭,社區一定會有風雲人物,久了人家會說,你怎麼不去訪問那個誰誰誰。」
 

這些推動社區工作的年輕人,不見得在這裡長大,也不見得是眷村小孩,剛開始蒐集故事時,根本聽不懂老先生鄉音,甚至有人被大嗓門的伯伯嚇哭過,但一、兩年的功夫,他們發現不但自己漸漸瞭解眷村文化,也看到眷村搬遷後,其實可以透過社區型態,重新產生凝聚力。

眷村故事館成為這些眷村老人們,搬進國宅新大樓後,固定練京劇的場所,他們的練習不為登台演出,只是習慣性地全心投入,從老先生們專注的神情,桃籽園文化協會的年輕人,更瞭解這些老人家們,所需要的發洩與寄託。

搬進新大樓後,好像只有垃圾車時間,大家有機會碰面,不過桃籽園的年輕人,正忙著準備在大樓中庭,播放自己拍的社區紀錄片,她們盡力要為,眷村改建後的國宅社區,找回當年那種熟悉的感覺,儘管看紀錄片的人不多,但這是她們協助保留眷村精神的方式之一,而他們還有更大的夢想。

桃籽園文化協會鄭秀瑛︰「眷村這個型態的房子,其實是很適合老人居住的,我們就在想有沒有可能,可以推動政府一起,來響應或者是說,來讓我們把我們對眷村,想要成為老人院,或是孤兒院這樣的構想,可以讓它在眷村裡面發生,村子它可以不被拆,同時也可以被利用。」

年輕人的夢想希望,透過地方政府遊說,軍方將還沒有搬遷的龜山憲光二村建物保留下來,讓後代有機會緬懷台灣這段特殊的歷史情境與生活形態,不論故事記錄展覽或活動,他們盼望將那段艱苦卻美好的眷村歲月永遠保留下來。

◤食尚旅宿大賞百大旅宿◢

👉網友力推! 全台住宿推薦指南

👉食尚玩家全新旅遊Podcast

👉下載食尚APP!搖一搖抽好禮


#眷村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04

0.0331

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