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菸害防制政策未一致,政府一方面開放加熱菸有條件上市,但同時立法禁止電子煙,反菸團體批評政府「禁而不查、禁而不管」,使電子煙地下化流入校園,尤其近年「喪屍煙彈」與毒駕風波頻傳,電子煙被混入依託咪脂、「太空油」等毒品成分而更具危害性與成癮風險。由於喪屍煙彈憑肉眼無法辨識,刑事局近年引進快篩試劑查緝,卻發生多起快篩試劑出包驗錯,導致警方抓錯人而背負罵名,如今基層員警看到民眾抽電子菸多半「視而不見」,不願冒風險查緝。
電子煙摻「喪屍煙彈」難防 基層警執法遇窘境
近年喪屍煙彈毒駕案頻傳,今年4月康橋國際學校單車環台車隊遭41歲男子逆向撞擊,造成7名學生受傷送醫,其中1名15歲男學生傷勢最為嚴重,左側頭部有大面積撕裂傷,一度昏迷指數只有3。檢警調事後採集肇事嫌犯尿液送驗,確定是毒駕,彰化地檢署上月7日偵結,依涉犯服用毒品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致人重傷、過失傷害等罪嫌提起公訴,從重求處10年徒刑。
本月8日,台中市一名21歲男子凌晨駕車返家途中,疑似吸食二級毒品依託咪酯逆向行駛並停於路中,巡邏員警上前盤查,赫見該男手持電子煙,神智不清坐在駕駛座,還企圖換檔欲逃離現場,員警見狀將他拉下車並壓制,現場查扣疑毒品及吸食器等,依毒品罪移送台中地方檢察署偵辦。
國內加熱菸、電子煙黑市盛行,尤其電子煙摻雜「喪屍煙彈」更讓菸害防治與毒品管理問題更加複雜化,甚至流入校園危害學生。為杜絕校園毒品,新北市教育局去年便率先採購1000劑依托咪酯原物檢驗試劑,若校方發現疑似毒品、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由教育局主動聯繫警察局協助派員到校,進行電子煙彈初步篩檢,後續警察局會進一步將檢體送至外部機構再次進行檢驗,並溯源查緝上游不法人員。

董事基金會主任林清麗接受《TVBS新聞網》訪問指出,電子煙產品取得容易、單價低、化學香精掩蓋味道,對青少年極具吸引力,近年電子煙經常被改裝為毒品載具,例如太空油、依託咪脂等混合物,造成毒駕等社會案件,但基層警方偏重毒品查緝,忽略電子煙的潛在危害,使許多學生產生「抽電子煙沒事」的錯誤認知。
然而,基層警員查緝工作其實也面臨困境,刑事局為防堵電子煙藏匿毒品與毒駕肇事,近年引進了快篩檢測制度,沒想到警方卻多次被民眾抗議「亂槍打鳥」查扣不含毒品的一般電子煙彈,雖然兩者皆違法,卻讓員警面臨電子煙、毒品執法「孰輕孰重」的窘境。
1名在某外勤單位的基層員警阿偉(化名)透露,現今電子菸充斥市面,尤其是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支,除非是未滿18歲的青少年施用,警方才會主動查驗;況且施用「喪屍煙彈」,光憑肉眼根本不易分辨,加上先前傳出多起快篩試劑出包的事件,導致警方抓錯人、背負罵名,現在基層員警看到民眾抽電子菸多半「視而不見」。
阿偉透露,雖然刑事局今年4月公告「運用快篩試劑緝毒注意事項」,規定不可看見電子煙就快篩,除非現場發現可疑事證,員警才可使用快篩檢驗,但阿偉坦言,「抽電子菸頂多違反《菸害防制法》,警方又不是主管機關,不抓沒事,抓了可能出事,你覺得我們會多此一舉嗎?」
菸商砸百億美元遊說各國 促3千萬人用新興菸品
菸商為推廣加熱菸、電子煙不遺餘力,林清麗指出,全球最大菸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MI)在過去10年花費超過100億美元於各國遊說與形象包裝,成功讓3000萬人新增使用新興菸品,甚至超過原預期的2000萬名使用者,電子煙被包裝成「戒菸輔具」、「減害選項」,實則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標,透過鮮豔包裝、香甜口味與社群媒體滲透,建立品牌忠誠度,「表面反菸,實則促銷,宣稱公益,實為牟利。」
除了遊說策略外,菸商更在英國「無菸世代」政策推動過程中透過捐助形式介入公共政策,林清麗指出,英國推動無菸政策時是由菸商資助政府推動電子煙,塑造健康替代品的形象,結果是新興菸品乘虛而入,她警告,台灣若仿效英國經驗而未設防,將可能陷入「無紙菸、有電子煙」的假象,甚至讓青少年更快速接觸成癮的新興菸品。
對比國際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各國全面禁止加味菸、採素面包裝、限制網路行銷,但我國遲遲未跟進。林清麗指出,全球已有逾35國禁止電子煙、10餘國禁加熱菸,但台灣政策不僅未納入WHO最新建議,甚至仍持續放行部分加熱菸產品,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林清麗也指出,有菸商團體業者主張開放加熱菸將帶來「百億菸捐」以挹注癌症新藥經費,不僅數據違背事實,更是把吸菸合理化成公共利益。
針對國內執法,董事基金會認為政府查緝政策長期流於紙上作業,只罰販售者和平台,卻未對真正掌控供應鏈貨源的代理商、進口商、製造商溯源追查,林清麗認為,這不只是行政怠惰,而是讓整個防制系統形同虛設。她提出三項建議:一、政府應主動揭露並追查新興菸品的實際製造、輸入與代理商源頭;二、將查緝責任從國健署提升至衛福部層級,設立跨部會專責平台;三、落實WHO建議,明確禁止加味、規範包裝、限制網路行銷。林清麗重申,執法之外,也要敢溯源,否則只是事倍功半。

電子煙逐步納管可行? 開放封閉式煙彈成選項
關於菸商態度,《TVBS新聞網》訪問熟知菸商市場的商界人士。該人士透露,以全球最大菸商PMI為例,其公司擁有7到8成市佔率,針對各國佈局和重點都不同,在台灣推動主力是加熱菸而非電子煙,目前送案審查上市的6家廠商中,也屬PMI最為積極,而菸商並未力促電子煙在台發展,主因是台灣政府認為電子煙難以控管,所以乾脆禁絕。
該人士解釋,在現行法令完全禁止情況下,電子煙就已爭議連連,包含喪屍煙彈等毒品結合電子煙吸食、毒駕事件和公安事件頻傳,只要政府不開放,就可以將責任歸屬持有者個人,一旦合法化,所有責任都將怪到政府頭上,在政府不願干涉下只好立法禁止,導致「一開一禁」的矛盾情況。
但商界人士認為,無論是開放或禁止電子煙,菸彈添加物難以控管的問題都會存在,差別只在於責任歸屬,他也建議,若未來可望納管,應該限制開放主機和煙彈一體成型的「封閉式」的電子煙進口,禁止「開放式」煙彈,避免毒品或廉價化學物質摻雜在電子煙當中。
至於反菸團體質疑菸商不斷要求政府儘速審查通過加熱菸,背後來自於美國壓力,商界人士則說,菸商跟台灣其它跨國外商公司一樣,都是循美國、歐洲商會或美國台灣商業協會(USTBC)來向政府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