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不孕症關鍵在腸道!台大醫揪「無害梭菌」抑制黃體素害流產

記者 許稚佳 報導
發佈時間:2024/11/30 11:28
最後更新時間:2024/11/30 11:28
play
讀新聞
00:00 / 00:00
1 x
播放速度
  • 0.5x
  • 1x
  • 1.25x
  • 1.5x
  • 2x
play pause
臺大醫院最新研究證實黃體素與腸道內的無害梭菌有關。(圖/院方提供)
臺大醫院最新研究證實黃體素與腸道內的無害梭菌有關。(圖/院方提供)

黃體素是確保胚胎順利著床和正常懷孕的關鍵荷爾蒙。體內黃體素含量不足,是試管嬰兒治療失敗和早期流產的常見原因之一;台大醫院研究發現不孕症婦女體內黃體素代謝異常的關鍵因素,從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不孕症婦女腸道菌叢中,發現一種「無害梭菌」的腸道細菌,能代謝黃體素並透過肝腸循環影響其在血液中的濃度,抑制此菌有助於提升黃體素濃度,這也是國際首次發現特定腸道細菌與不孕症的關聯。

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殷儒領導的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腸道菌叢與黃體素吸收的關聯性,並於2024年11月7日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腸道微生物》,在人工生殖治療過程中,患者通常可以藉由口服、陰道栓劑或注射等不同形式的黃體素,用以補充黃體功能的不足或完成子宮內膜整備,但吸收效果存在個體差異,尤其是口服補充方式,部分患者即使接受標準或更高劑量的黃體素,血液和組織中的濃度依然不足,導致胚胎著床失敗或流產的風險增加。

 

研究團隊從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不孕症婦女腸道菌叢中,發現一種名為「無害梭菌」的腸道細菌,能代謝黃體素並透過肝腸循環影響其在血液中的濃度;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抑制此菌有助於提升黃體素濃度,而此菌的長期作用則會干擾小鼠的動情週期與卵泡發育,相當於對人類的排卵週期造成影響。

台大指出,不僅為不孕症治療帶來嶄新的醫療策略,也強化了腸道菌叢對生殖健康影響的研究基礎。未來希望能幫助不孕症患者獲得個人化的最佳的黃體素補充策略,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與成功率,或是透過針對腸道菌叢進行調控,改善患者對黃體素的吸收效率,為未來人工生殖技術開拓新的可能性。

研究團隊正於台大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以進一步探索黃體素代謝腸道菌對於臨床的實際可能應用。
 
 
#臺大醫院#腸道#無害梭菌#排卵期#週期#懷孕#受訓#黃體素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2692

0.1162

0.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