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幾乎所有人都難以離開智慧型手機,尤其是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無時無刻都在連動現實生活。不過越來越多調查發現,社群媒體使用率,和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呈現負相關,特別是網路上的人際關係,不但沒有讓年輕人找到出口,反而因為在網路世界「過曝」,而壓力破表。
新北市學校心理師督導趙庭正:「可以說七八成的孩子,在他們的晤談裡面都會提到有關(網路社群),譬如說他的困擾,可能是情緒方面的困擾,可是他談到情緒困擾的時候,就會聊到他在網路社群上面,發生的一些事情,或者是說他跟父母的一些爭執,那有可能是牽涉到手機的使用,網路的使用這樣。」
和「數位原住民」一詞有相當重疊,過曝世代,泛指2006年到2010年間出生,從Z世代過渡到Alpha世代前半的青少年,從小就和社群媒體密不可分。
但不是每一位年輕人,都能從數位漩渦中自行脫困,美國知名智庫「皮尤調查中心」,近期曾針對1500位13到17歲青少年以及家長,進行訪談,調查發現對於當代年輕人的生活處境,69%的父母認為比20年前更為艱困,而孩子也有44%抱持同感,不過談到困難源頭,認為是社群媒體的家長多達四成一,居次的也和科技趨勢有關,青少年們心中最大困境雖然略有不同,但社群媒體依然榜上有名。
心理醫師黃鈞蔚:「社群媒體大家的習慣都會放上去,比較理想或者是比較愉快的一些事件,那你天天在看這些社群媒體的過程當中,彷彿好像看到別人的生活,都是這麼的美好燦爛,那再加上同儕的比較的壓力,它就會形成一個滿大的一個狀況。」
依賴社群媒體,卻又越用越怕,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學者的合作研究,發現在11到13歲少女,以及14、15歲的青少年男性,兩個年齡性別區間的生活滿意度,和社群媒體使用率出現負相關,而美國北卡大學的研究團隊,更從腦部掃描中,發現這類問題出現在大腦獎賞中樞,意思就是當得到的回饋不如預期,焦慮、憂鬱風險也隨之攀升。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所以說可能我在實體生活,當中跟你有一些衝突,可是我們在網路上面,它會有非常多細緻的一些操作,我討厭你,然後我就把你的朋友加到一個LINE的社群,然後就唯獨不加你,所以你光知道這件事情,基本上你就會,你那一段時間會變得非常非常的波動,或者是非常的難受,像這樣的事情,它就是實體跟虛擬之間不斷的一個交錯,然後影響到孩子現在的生活。」
人生本該操之在己,自願「過曝」於網路世界笑罵由人,事出必有因。
應屆大一新生廖康佑(2006年生):「我自己還好,但我身邊同學滿多這樣的case,就是會覺得說,脫離手機可能一小時或是兩小時,他們就會覺得很焦慮說,會擔心在網路上變動的東西,是我再去使用它的時候,沒辦法跟上的,或是會擔心說就是,我脫離這個社群一點點時間,都會導致我被可能同儕排擠,或是會跟不上整個網路的潮流。」
心理醫師黃鈞蔚:「家長們怎麼去因為焦慮或操心,怎麼去安排孩子們的這種課後的活動,或者是學業的補習,甚至是小學就在念國高中的這種數學,或者是很難的課程,那他們怎麼來的這個壓力,一樣是比較啊,所以當社群媒體上面看到有這樣子的,其他的家長有做這樣的動作的時候,回來他們會慌啊。」
研究報告中,31%的青少年之所以不認為社群媒體,是生活困境主因,是長輩加諸的期望,和同儕與社會外界的目光,要兼顧成績課餘活動表現,和人際關係,壓迫感更為直接,但是投身網路社群,換到的又不全是肯定與贊同。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其實在我們的團隊裡面有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說普遍來說,可能他會出現一些,比如說自我傷害憂鬱焦慮,甚至到拒學的一些,很明顯的一些困擾。」
專家建議,除了青少年自身要懂得求助,家長的溝通,更該著重於傾聽引導和理解,包括自省。
身處在資訊過曝的大環境裡,問題或許早已不存在世代落差,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輔導回饋,成了你我都必須正視的共同課題。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