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北醫大最新研究「糞便潛血濃度」 可精準預測大腸癌風險

記者 謝佩穎 / 責任編輯 編輯組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9/16 17:00
最後更新時間:2024/09/16 17:09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圖/北醫大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圖/北醫大提供)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可以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研究顯示,潛血濃度越高的人應該儘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而濃度較低的人則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表示,這項研究成果為未來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了新的方向。

 

這項由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及教授嚴明芳率領的研究團隊,針對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的民眾進行長期追蹤,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具體影響。結果指出,低風險族群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偽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的不良反應;而高風險族群則可更精準地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同時能使醫療資源更有效配置。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高居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陳立昇指出,目前公費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但研究團隊發現,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即可有效判斷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符合精準醫學的趨勢。陳副院長進一步說明,醫師可根據糞便潛血的濃度判斷是否需調整篩檢間隔時間,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每年一次或兩年一次,讓大腸癌篩檢更加個人化。

 

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陳立昇強調個人化糞便潛血濃度篩檢大腸癌的可行性,北醫大研究團隊分析若與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免疫法有相同的篩檢效益下,這種個人化糞便潛血濃度篩檢策略可有效地減少49%的糞便免疫化學法檢測以及28%的大腸鏡檢查次數,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這不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次數及風險,同時也確保高風險族群能更及時獲得必要的檢查及治療,為未來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可行的方向。

 

◤好康情報◢

👉好康倒數5天!驚喜天天抽,別錯過

👉看車聊車還能拿好禮!萬元好禮等你拿

👉麥可喬丹限量座駕!二手拍賣破2千萬


#醫學# 研究# 癌症# 糞便# 潛血# 大腸# 篩檢# 風險# 精準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80

0.0752

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