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顯示反聖嬰現象再次接手,而當反聖嬰現象發生時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雖然會減少,但根據氣象署過去40年的資料顯示,反聖嬰年颱風生成的位置會比較偏西,也就是一旦形成可能就已經靠近家門口,因此一旦條件有利颱風發展,很可能就會影響台灣。
氣象署預報員劉宇其:「一般就是颱風發展的比較快的狀況,它很有可能是一天,就從輕度颱風到中度颱風,然後再來一天從中度到強烈,所以以凱米颱風發展來說的話,它並不算是一個發展速度相當快的颱風,發展速率的快與慢其實還是跟,颱風當下所處的環境有關。」
反聖嬰現象再次接手,而當反聖嬰現象發生時,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氣象署預估6至11月期間,可能有2至4個颱風會接近台灣,屬於正常偏少,而透過氣象署過去40年的資料顯示,反聖嬰年颱風生成的位置會比較偏西,也就是一旦颱風形成,可能就已經靠近家門口。
氣象專家林得恩:「因為反聖嬰的過程當中,它容易使得太平洋高壓增強,那增強的過程當中,它有機會抑制在西太平洋熱帶擾動的生成,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颱風生成之後,因為在菲律賓外海的這個海溫,一直延續到南海的海溫,那都是相對是比較高的,那颱風只要一形成那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就會影響到我們台灣。」
不過因為反聖嬰年高壓籠罩整個太平洋,而颱風又沿著高壓移動,因此會不會侵襲台灣,依舊要看當時的條件,假設高壓增強,颱風可能就會往菲律賓前進,如果減弱颱風則會往北朝日本移動,因此這次凱米颱風的生成,可謂是條件都剛好配合。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沛練:「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次的颱風,就原來預估的路徑,差不多就是朝這個方向一直過來,雖然到了台灣有受到地形效應,稍微轉了一個圈圈,但是基本上跟原來預估的路徑並沒有差太大。」
主要也是因為凱米形成時離台灣很近,因此路徑的變化不大,而7月已經來了一個強颱凱米,接下來的台灣也該提高警覺。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沛練:「今年西北太平洋的海溫其實是還滿偏高的,那如果颱風剛好形成的位置,是在這一個有利的位置,特別是海溫比較高的地方,那它的強度發展當然就會比較快速,然後影響台灣的機率當然就比較高,可是如果颱風形成的位置太靠近台灣,那它可能還來不及發展成比較強的颱風,可能影響就不是那麼顯著。」
氣象專家林得恩:「尤其是今年我們發現在這個西北太平洋,它的海溫幾乎都超過攝氏30度以上,那提供一個熱帶擾動,非常有力生成的一個溫床,再加上在這些區域,它的這個垂直風切也是比較偏弱的,以及高層有明顯的浮散等等環境條件。」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