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中暑怎麼辦?快速緩解中暑症狀,飲食、刮痧與緊急處理一次看

作者 柯勝文
發佈時間:2024/06/27 15:59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27 15:59
中暑-中暑喝什麼-中暑刮痧-中暑拉肚子-中暑發燒-中暑吃什麼-中暑多久會好-中暑頭痛-如何消除中暑-中暑穴道-中暑想吐-中暑症狀-中暑原因-中暑看什麼科-中暑緩解-冷氣房中暑-中暑怎麼辦-輕微中暑怎麼
極端高溫容易中暑。(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中暑該如何緊急處理?常見中暑症狀如發燒、頭痛、想吐等,本文教你分辨中暑與熱痙攣、熱暈厥及熱衰竭等熱傷害差異,了解中暑喝什麼?吃什麼緩解?中暑刮痧穴道按摩技巧一次看。
 

中暑症狀是什麼?分辨輕微、嚴重中暑


中暑初期症狀身體會感覺很熱、皮膚乾且發紅、體溫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嚴重中暑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如果發生疑似中暑症狀,應儘速將患者移離高熱環境,設法降低體溫。
 

台灣地處亞熱帶,加上高樓大廈建築密集,每逢夏季,戶外常常既悶熱又潮濕,中暑就容易發生。「中暑」一詞,被廣泛地用來描述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混亂而引起的相關疾病。

更多新聞:天氣熱到爆!爸媽超怕:寶寶中暑怎辦? 兒科醫曝「5招預防」
 

熱傷害種類: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中暑


若環境中的溫度過高,人體的生理調節機能未能有效控制住體溫時,就會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等「熱傷害」的情況。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熱傷害種類。
 

熱痙攣(輕度熱傷害)

  • 熱痙攣原因: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因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而造成肌肉疼痛。
  • 熱痙攣症狀:身體產生肌肉疼痛,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可持續1~3分鐘。
 

熱暈厥(中度熱傷害)

  • 熱暈厥原因: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訓練、學校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
  • 熱暈厥症狀:因為腦部血流暫時性不足而發生暫時性暈厥。患者的中心體溫這時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及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熱衰竭(中度熱傷害)

  • 熱衰竭原因: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
  • 熱衰竭症狀:患者會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中暑(重度熱傷害)

  • 中暑原因: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和勞動型中暑: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軍隊、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 中暑症狀:中暑患者的皮膚,因為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恐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死亡機率約30~80%。

更多新聞:6月熱炸!單月熱傷害數破560人創4年新高 醫揭紫外線曝曬後果

中暑-中暑喝什麼-中暑刮痧-中暑拉肚子-中暑發燒-中暑吃什麼-中暑多久會好-中暑頭痛-如何消除中暑-中暑穴道-中暑想吐-中暑症狀-中暑原因-中暑看什麼科-中暑緩解-冷氣房中暑-中暑怎麼辦-輕微中暑怎麼

 

中暑原因有哪些? 9大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在高溫環境下,會引發身體的一連串生理調節作用,包括體表血管擴張加速散熱,大量出汗等;血管擴張使血流向體表,循環系統就需要更多的血液量來運轉;但偏偏流汗後水分喪失,血管不足以維持體內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供應,於是就產生了種種生理症狀。

尤其,台灣夏季酷熱難耐,熱傷害就診人數也迭創新高,這些個案並非全都發生在大太陽底下,連在室內也會發生熱傷害!

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以下為容易中暑的9大類高風險族群:
  1. 嬰幼童:對溫度調節能力較差。
  2. 65歲以上長者:對溫度調節能力較差。
  3. 飲水不足者:因散熱需靠排汗,排汗須有足夠水分。
  4. 身體耗弱者:如睡眠不足、感冒、腹瀉、有其它感染導致發燒等等,會讓皮膚的血液循環變差,較不易排汗。
  5. 慢性病患、心肺功能不良者:心肺功能差,散熱功能也差,因為散熱須有良好的皮膚血液循環。
  6. 患有代謝疾病者:如甲狀腺亢進症,因為代謝率高,產熱量也高。
  7. 服用藥物者:例如服用抑制排汗的藥物、利尿劑或交感神經興奮劑。
  8. 過重者:因皮下脂肪厚,皮下血液循環差,較不易散熱。
  9. 戶外工作者:例如建築工人、運動員,劇烈運動超越體能負荷時,體內大量產熱,但來不及散熱,導致熱累積,造成熱傷害。
 

中暑怎麼辦?緊急處理方法與緩解措施


一旦中暑了,衛福部提出應該依照以下步驟來處理、緩解: 
  1. 蔭涼: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避免再次暴露在高溫環境中,可以選擇樹下、附近店家、騎樓下等有遮蔽物的安全且蔭涼地方,進行下一步驟。
  2. 脫衣:有時候可能是患者的衣物穿得不夠透氣或緊繃導致熱傷害發生,需要鬆脫衣物且勸導患者平躺休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恢復;若患者出現熱痙攣的抽筋情形,適度將患者抽筋之肌肉拉長伸展,並持續觀察患者狀態是否好轉。
  3. 散熱:對於中重度的熱傷害,尤其是對於嚴重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醫師指出,對熱傷害患者治療最主要之原則為迅速降溫:降溫最快的方法為「傳導法」,其次為「蒸發對流法」,當發現熱傷害患者時,須迅速將其移至陰涼處,解開衣物,將其頸部以下泡在冷水缸中,或以冷水或冰水將身體淋濕,輔以電扇吹拂降溫;將冰袋或冰毛巾置於頸部、腋窩、及鼠蹊部大動脈通過處;之後,將病患置於具有空調之運輸工具儘速送醫,運送過程並持續降溫。
  4. 喝水: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無法自行吞嚥水而產生其他危險。可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可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使患者體內的電解質與水分趨於平衡。
  5. 送醫:若在任何一個步驟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情況不佳,應該儘快尋求醫護人員救助,而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該重複做前面4個步驟。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特別提出2點提醒,特別希望大家注意: 
  1. 勿用酒精擦拭身體:這只能暫時讓皮膚表面降溫,卻同時會讓毛細孔收縮,反而妨礙中暑者身體的散熱,特別是幼童也不能擦拭。
  2. 不使用退燒藥:中暑是因為在高濕熱環境下,體溫調節中樞和排汗系統異常,跟身體發炎後導致的發燒機制完全不同,服用退燒藥對中暑患者絲毫沒有幫助。
 

中暑喝什麼?緩解暑氣飲品推薦


 
炎夏消暑大作戰,有什麼飲品可以幫助消暑解燥、改善體質,預防中暑呢?傳統中醫大力推薦的飲品包括有:薄荷薑茶(舒緩燥熱)、菊花薄荷湯(排毒解熱)、綠豆薏仁湯(滋陰潤燥)、竹葉菊花茶(消暑清熱)、紅棗銀耳湯(滋陰養顏)、仙草(涼血解暑)、冬瓜湯(清熱解毒)等。

更多新聞:小心熱傷害!營養師激推「防中暑5飲品」 這款日本人也愛
 

中暑吃什麼?合適與禁忌食物清單


如果不小心夏季中暑了,在飲食上要特別當心。以下是中暑後適合吃的食物:
  • 稀飯:熱中暑可能導致身體組織缺血,腸道黏膜受損及通透性增加,導致腸道菌進入到體內而發生敗血症,因此中暑後,可以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如稀飯、葡萄糖液等,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康,增加保護力。
  • 補充液體:少量分次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飲品,有助於降溫與預防脫水。例如喝椰子水能快速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檸檬水含少量鉀,能幫助平衡體內電解質;也可補充能生津解渴的蔬菜汁,如西瓜汁、番茄汁、芹菜汁等。
  • 多吃蔬果:蔬果中富含各種抗氧化劑,能有助於防止細胞損傷,有助於身體抗發炎,如西瓜、鳳梨、香瓜、黃瓜、苦瓜等食物。
  • 麩醯胺酸:中暑嚴重時可補充含麩醯胺酸食物,例如海產、乳酪、牛奶、黃豆、發酵製品、禽肉、畜肉、玉米,可有助於增加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減少為中暑原因),並且維護腸黏膜健康。

 另外,中暑後應避免的飲食與行為禁忌則有:
  1. 避免辛辣、油膩飲食:夏季中暑後應少吃辛辣、油膩且難消化的食物,以適應胃腸的消化功能。
  2. 勿過分進補:中暑後,患者體溫仍比常人略高,雖然體質虛弱,也不能隨便吃補養身,因為如果過早進補,可能導致暑熱不易消退,或使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又復燃。
  3. 慎用清涼劑:市售許多冰感濕紙巾、退熱貼片,添加薄荷醇清涼成分,號稱可讓皮膚降溫3℃。然而,薄荷醇雖然能使人有涼爽感,但也可能因此造成對於熱的感覺誤判,增加中暑風險。
 
更多新聞:火氣大怎麼辦?降火氣食物與飲品推薦!快速降火氣祕訣一次看
 

中暑穴道與刮痧方法教學


中暑在中醫裡分為「陽暑」與「陰暑」兩種,各由不同原因造成,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

 
陽暑:主要是在炎熱戶外奔波、勞動、運動,流汗過度且水份補充太少所致。可以按摩風池穴、合谷穴來增進血液循環。
  • 風池穴: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
  • 合谷穴:將食指與拇指合攏,虎口處肌肉最高處。

陰暑:長時間在室內吹冷氣、喝冰飲者,突然走到室外炎熱處,人體無法適應劇烈溫度變化所造成;或原本在高溫下運動大汗淋漓狀態下,突然進入冷氣房內或沖冷水,皮膚表面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而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熱氣持續存在而造成不舒服狀況。可以按摩內關穴、神門穴,來改善頭痛、噁心等症狀。
  • 內關穴: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中點往上3指幅高處,兩條肌腱中間。
  • 神門穴:位於手腕處,在小拇指與無名指的交界處的凹陷處。

而為了預防中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黃敬軒主任也分享刮痧的方法教學影片
  1. 準備油性介質。
  2. 準備刮痧板。
  3. 大椎穴、膀胱經以及兩旁肩膀都可以刮。
  4. 由上往下輕輕刮:保健刮的目的就是不要求出痧;刮的次數可以少一點,盡量不引起痛感。
 

中暑多久會好?中暑照護注意事項一次看


中暑的恢復時間,因每個人的體質、健康狀況與治療方法而不同,中暑多久就會好,並沒有確切的時間。通常輕度中暑症狀,即使得到適當的處理,可能在幾小時之內就恢復了;嚴重一些的,可能在一到兩天內改善;但是,重度中暑者,可能需要數天或更長時間才能康復。若不幸中暑者已經損傷到了器官,所需要的恢復時間,可能長達2個月到1年。
 
中暑康復期的注意事項如下:
  • 保持涼爽:避免再次暴露在高溫的環境之下。
  • 充足休息: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機能。
  • 持續補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

此外,根據世界各國的文獻報導統計數據,若中暑患者發燒超過40°C且失去意識後,若未能在3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溫至38.5℃以下,死亡率將提高很多。最好就是把握「三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儘可能地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以獲得專業醫療救護處理。
 

預防中暑的有效方法


高溫悶熱天氣時,預防中暑的原則,簡單講就是:「躲太陽、補水分、勤防曬、要通風」。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採取以下的預防措施,來降低中暑機率:
  1. 避免於高溫、相對溼度大於70%的環境中從事激烈的活動。
  2. 溫度較高時,關上窗戶並拉上窗簾、遮陽布或百葉窗,待在較通風清涼處。
  3. 適時補充足夠水分,就算不口渴也要定時飲水。
  4. 選擇寬鬆透氣、色淺易排汗之衣物,戴寬邊帽或撐陽傘隔絕太陽的輻射熱。
  5. 超重的人應該減肥。
  6. 若情況允許,在飲食中略多加一些鹽巴。
  7. 適當休息:在高溫中進行戶外活動或運動時,須適時休息,也要留意是否出現中暑前兆,如疲倦、頭暈、頭痛、噁心等。
 

冷氣房中暑如何預防?


除了室外高溫造成的中暑,在冷氣房內也會因為室內外溫差過大而中暑。

在預防冷氣房中暑方面,有幾個重要的措施。首先,要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6℃,避免冷氣過冷或溫差過大,這樣可以讓身體更容易適應環境。同時,也要維持一定的濕度。其次,如果冷氣房的溫度較低,可以穿上薄外套以避免受寒。此外,保持室內通風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適當開小窗或使用風扇輔助通風。再者,適時活動也有助於預防中暑。通過伸展或走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長時間靜坐不動。最後,避免快速進出冷氣房,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變化,這樣可以減少身體負擔。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衛福部豐原醫院
 

高溫熱傷害

#中暑#中暑喝什麼#中暑刮痧#中暑吃什麼#中暑多久會好#中暑頭痛#中暑穴道#中暑症狀#中暑看什麼科#編輯精選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714

0.1521

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