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403主震之後,餘震已經超過一千起,照理來說,餘震的數量會越來越少,而且規模也會變弱,但今天凌晨(23號)接連發生兩起規模六以上的地震,目前研判,主震後的餘震活動,是應力調整,也從主震的北端,開始往南邊移動,在這過程中,餘震有可能會持續半年至一年,但不只在花蓮,人口稠密的台北也很有感,分析因為盆地的地形,地震波會有放大的效應。
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餘震分布)最早在這個地震的北邊完全都被卡住,所以就是一個地震空白帶,它從2022年一直到2024年的4月日都沒有在動,所以等於是能量就吸聚在那裡,卡住了都卡住了,所以那個就是震前的空白帶,就是震後的餘震的密集帶,也就是氣象署說的北方屏障減弱(做應力轉移)。」
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王昱:「我們所謂的應力轉移,其實就是當主要的斷層,在滑動了以後呢,它對周邊的這些地層,產生了這些壓迫以及調整,那這時候在岩層和岩層中間的,這些其他的斷層系統,很可能它上面累積的應力,就會突然從原本大概這麼高,稍微跳高了一點點,那這個往上加的這個應力,就會導致它原本上面,應該要發生地震的週期稍微的變短。」
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王昱:「今天這個應力它可能轉移到一個小斷層,但當小斷層破裂以後,可能會觸發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大的斷層,那這時候它就會形成,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地震,所以一般來講,我們這種應力轉移產生的地震,我們其實是相對來講,比較難以去預測,它可能將來會變成一個,大的地震或是小地震,但傳統上面來講,絕大多數因為應力轉移而產生的地震,基本上都是比主震規模,要來的小的地震。」
只是餘震超過千起,數量驚人,而且0423規模6.3地震後截至到中午12點前統計,接連又發生135起餘震,花蓮震不停民眾徹夜難眠,北部民眾也同樣很擔憂。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詹忠翰:「台北市或是說台北地區的話,其實這種情況一直以來,是我們比較擔心的部分,因為台北是一個盆地,那它其實是建立在一個,相對來說是比較鬆軟的土層上面,那它的一個問題就在於說,以地震學的角度來看的話,地震波不管是從哪個方向來,不管是從底下來,還是說從南邊或是東邊來,它都有可能在所謂的這個盆地上面,造成一個所謂的放大的效應。」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李錫堤教授:「特別提醒,台北要注意到一旦發生海溝巨型地震,可能搖到3分鐘,因為低頻波會讓盆地的軟弱土層,起很大的反應,也會使得十多層的大樓,擴大水平振動的幅度,不過通常這個在台灣發生的機率較低,當前要先密切掌握,餘震的深度和震央位置。」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0423的)規模6.3的地震,它是較淺,但是它的破裂面也是往西,那個傾角往西,但是萬一它往東,就開始接近海海面地方較淺,所以如果這個地方規模再更大的話,事實上整個破裂到海床的情況底下,這個情況下引起海床如果有變動的情況,就會引起海水變動,所以引起海嘯的規模,可能就相對較大一點點。」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