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信義A13「寶林茶室」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目前為止已有18人受到影響,其中兩人搶救不治,確定有在死者體內採樣到「米酵菌酸」。醫師分析,米酵菌酸其實不算是優勢菌種,要生長並不是非常容易,直言「如果食材全程都放冰箱,顧客點餐才取出料理,應該不會有細菌增長的空間」,懷疑可能有其中一盤食材放比較久,增進產毒。
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表示,米酵菌酸生長條件,根據中國的文獻整理,是食物裡面的澱粉,像是米、麵食類,如果在濕度比較高的環境下,又跟很多水分的菜、肉、氨基酸蛋白質放在一起,營養條件成熟的複雜環境下才會增長。而在這樣的環境,還得搭配室溫25到35度的地方,通常都是在廚房。
姜冠宇推測,如果寶林茶室的餐飲,都長期放在冰箱存放,等到顧客點餐才取出來炒、料理,應該不會有米酵菌酸生長的空間,「不知道是不是其中一盤菜放得比較久,其他食物混在一起後,跟真菌在一起增進產毒。」至於為何有的患者重症,有的患者已經順利治療完返家,姜推測,「這很難斷定,但可能是有的人吃到的料理米酵菌酸的比例比較多所導致。」
姜冠宇表示,過去在日本沒有看過米酵菌酸中毒案件,主要就是因為日本飯、肉、菜通常都分得很清楚,但是如果像是一整盤雜燴料理的中華料理,又把食物放在隔夜,就很可能產生米酵菌酸。且米酵菌酸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即使是健康的人吃到一點,基本上也會相當嚴重,如果慢性病患者更是加速死亡。
姜冠宇建議,米酵菌酸不算是優勢菌種,生長條件並不容易,因此民眾不用太擔心,但是用餐時可以觀察餐廳環境,類似中華料理,如果觀察餐廳沒有嚴格執行把料理放在4度C以下,或是在室溫下放很久,就盡量不要食用。也建議,未來政府針對「散裝複雜、濕度較高的澱粉食品」冷凍標準要求應該要更加嚴格。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