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好,要去醫院看醫生,但偏偏當人老了,行動不便的問題就會浮現,尤其全台有許多的偏鄉地區,包括了阿里山的高山上,又或是臨海的人口稀少區,常常就會面臨醫療不便的問題,為了能讓醫療更貼近,許多的醫療團隊,乾脆帶著器材,直接到宅診療,而這樣的診療方式,不僅是看病而已,還能以更全面的方式,照顧需要的人。
聽診器、血壓機、健保卡機,確認好看診裝備都帶齊了,醫師、護理師還有社工,沒有在診所或是醫院等人上門,而是上了車從據點出發。
記者陳文越:「我們現在是在嘉義阿里山,而且是非常深入的阿里山,好山好水的地方,從嘉義市區來到這裡,就要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那海拔是已經高達1200公尺了,那可以看到,整個路程也是非常的崎嶇,現在我們就跟著醫療團隊的腳步,一起到第一個個案家。」
在阿里山山頭彎啊彎,漫漫長遠的路途時間,也沒有浪費,在車上醫師更新著個案的狀況,才好到達目的地之後,能快速精準的對症下藥。
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師洪健智:「aki你最近還好嗎,(走路有點不舒服),來我幫你膝蓋幫你,稍微動一下這樣子勒還好。」
今天的aki精神還算好,看不太出來今年82歲的他,其實腳不方便,視力也非常不好,還有高血壓跟泌尿的問題,兩年前這個家才慘遭祝融,是靠著各界的協助才完成重建,是阿里山上的經濟邊緣戶,平時是由社工代領送藥,還要醫師每個月的定期追蹤診療。
阿里山醫療站副組長林嘉玲:「回家有在喝(水)嗎?(有有),你的杯子在哪裡,你的杯子在哪裡,(破掉了),破掉了你還跟我說你回家有在喝,水要多喝一點點好不好,因為現在冬天,天氣比較冷,你水喝的少的話,你看血壓變高了。」
不只追蹤身體狀況,生活起居細節也得要盯,醫師用筆電同步紀錄,像是這樣一個點,團隊就要停留至少15分鐘,而一天至少有3到5個點得要跑。
看看高山部落中,一半以上都是經濟弱勢,年輕的一代為了生計,白天需要外出工作,偏鄉交通又非常不便,在阿里山上高齡長輩,會自行開車的僅占10%,無論是採買生活所需,還是生病就醫,對於他們來說其實都有困難。
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師洪健智:「就有看到說有照護者覺得說,病人可能最近比較嗜睡一點,或是稍微咳嗽啊,但是我們來看發現說,他們有一些低血壓休克的情形,甚至幫他們聽診發現,他們有一些肺部感染肺炎的情形,需要馬上做緊急處裡,遠距醫療這部分,其實前幾年就有推動,可是有些個案的家中,他們收訊訊號還是很差,再加上有些天候的關係,家中的長輩很多都是高齡,他們很多沒有一些3C的手機啊,那加上高齡的長輩,他們有時候聽力可能會比較不好,那可能會影響到溝通的品質。」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醫療團隊不只把愛送上山,還進一步把愛送到家,除了遠山部落長者需要照顧,這樣的「到宅診療」,其實全台各地都有需求。
記者陳文越:「剛剛前面看到阿里山,是台灣數一數二高的到宅醫療服務,那現在來到的地方,是台灣最東的到宅診療服務,新北市貢寮,大家可能會覺得說新北市,這個資源相對很豐富,但其實這裡也有偏鄉的地方。」
新北貢寮區衛生所主任林中一:「這裡是貢寮區衛生所,算是偏鄉的一個衛生所,那因為這附近沒有24小時的醫院,所以我們的醫院我們有一個急診,收24小時的緊急醫療服務,那這附近也沒有醫療院所,所以通常我們就是有一般門診。」
地理環境臨海背山,是全台醫療資源不充足地方之一,而光靠當地一間固定的衛生所,也是絕對不夠的,衛生所主任林醫師,就在將近20年前,把行動醫療診間帶著走,走入需要的家庭裡頭。
新北貢寮區衛生所主任林中一:「(衣服掀到肚子一下喔),冰冰喔,那個最近有黃疸,剛剛看起來是沒問題,但是黃疸有大一點點。」
拜科技進步所賜,可以隨身的醫療器材越來越多,超音波機血氧機,串接輕量化檢驗醫材,減輕攜帶醫療裝備的負擔,讓不用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才能進行醫療行為。
在宅診療家屬:「(臥床)差不多10年有了,因為自己開車還要很遠,一個鐘頭要開到長庚去,還要門診還要等不方便。」
不過除了身體狀況的診療,個案的生活環境,也是在宅醫療的觀察指標,跟著團隊的腳步,我們來到更深遠的貢寮。
新北貢寮區衛生所主任林中一:「OK吼OK嗎,彎起來再來。」
看完臥床的伯伯,醫師沒有離開,而是進到他們的廚房,打開冰箱又摸又聞,就怕壞掉的食物被吃下肚,因為這個個案是老顧老家庭。
新北貢寮區衛生所主任林中一:「很多過期的食物,這個冷凍都軟掉了肉都軟掉了,吃的東西我有時候會偷偷吃看看,所以阿嬤看到我就會拿東西要給我,就會以為我是愛吃這東西,其實我在測試他東西有沒有壞掉,那我會用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說,這東西其實是壞掉的,你叫他丟掉他捨不得,他一定不會丟,我就會故意裝作很好吃的樣子,說阿嬤這給我包回去吃很好吃,取代他們會再重新煮掉,把壞掉的東西再繼續吃。」
在我們訪問醫師的同時,阿嬤正在跟護理人員們,聊到天南地北。
新北貢寮區衛生所主任林中一:「因為阿嬤缺乏陪伴,所以當我們來的時候,她可以講出一些話出來,那我們再待個五分鐘十分鐘,她可能把心聲裡面的苦楚,或是她沒有講出來的事情,她會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在家裡的時候,要走的時候阿嬤有時候會泡茶,會拿給我們喝,不管那杯是多髒,我們都會尊重她這杯水,因為這杯水也許是她這個月,我們是唯一的客人,這是在診間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到宅其實是,全面性在照顧一個人的全方位的方式。」
而隨著超高齡化的社會來臨,到宅診療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2016年居家醫療照護人數,來到7675人,在串聯推廣之下,隔一年就衝到3萬人,每一年都呈現高速成長,最新數據是已經突破8萬人。」
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楊玲:「需求的人數其實是很高的,但是這個在人力的安排上面,當然就會需要有更多的幫助,熱忱是很重要的,尤其這種真的他其實是,也是一個社區的工作者。」
守護健康刻不容緩,不管是高山還是臨海,又或是在都市中的獨居老弱,也不能被遺忘,著眼全台「在宅醫療」能量,還得要持續加強再擴大。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