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因為被發現在自體免疫疾病有驚奇療效被俗稱為「美國仙丹」,是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一種藥物,甚至過去研究證實有早產跡象的孕婦施打類固醇以加速胎兒肺部成熟,可以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但其實現在並不清楚孕婦產前施打類固醇對子女的影響。國衛院研究發現,如果在孕期施打類固醇會增加其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需住院嚴重感染的風險,像是敗血症、肺炎、急性腸胃炎風險都變高。
其實類固醇常見副作用,除了月亮臉、水牛肩等外表副作用症狀,過去研究證實長期服用類固醇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至於對於孕婦產前影響,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與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慧如等專家合作,針對懷孕期間施打類固醇的安全性進行探究與分析。
姚宗杰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在產前施打類固醇,嬰兒出生第一年內產生任一嚴重感染的風險較未施打類固醇者高出1.24倍;分析特定感染症發現敗血症高出1.52倍、肺炎高出1.22倍和急性腸胃炎高出1.35倍。進一步分析發現,產前施打類固醇對早產兒與足月兒都有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8月發表於國際權威綜合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該期刊最新影響指數高達107.7分,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權威期刊之一。
不過姚宗杰表示,類固醇的使用對於早產孕婦來說依舊「利大於弊」,但統計發現有四成預估的早產兒最終都能足月生產,尤其35至36周的「晚期早產兒」是否真的有施打類固醇的必要性,應再斟酌使用。
2020年芬蘭研究指出,婦女於懷孕期間使用類固醇,會增加其子女精神和行為障礙的可能風險,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和研究員蔡慧如也提醒,有早產跡象的孕婦於產前施打類固醇雖可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然而類固醇會透過母體影響胎兒,對嬰兒仍存有潛在的疾病風險,建議臨床醫師針對孕期婦女開立類固醇藥物時需謹慎評估,孕婦如有使用類固醇藥物的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確保用藥安全。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