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國民運動行為調查中,可以發現有運動的民眾最常從事的運動中,爬山排在第二,正因如此帶動登山人潮成長,但也連帶增加山難事件,為了增加保障,不少民眾將目光投向登山險,據產險公會統計,自2014年首張「登山綜合保險」問世至2021年底,投保人數大幅成長約163倍。
登百岳導遊許鴻欽:「我自己的是有遇到嚴重臉色發乾,整個嘴唇都發白臉色發黑,那我平常是有帶氧氣罐的,氧氣罐先讓他吸,吸完讓他增加血氧濃度,但是還是不行這時候我們就趕緊通報。」
入山前導遊都會隨身攜帶無線電,在緊急狀況時保持最基本的聯繫,而對山友而言,除了必須具備體力之外,保險也成為不少人登山前該做的準備,因為根據消防署統計,2020年台灣山域事故件數達到454件,與2019年相比增加2.2倍。
登百岳導遊許鴻欽:「因為我有遇過別團的是什麼險都沒有,他們都的確遇到了高山症那也下不去,高山症只要趕快下山就好,但是他連下山的力氣都沒有,變成只能呼叫直升機,只要坐直升機就後面衍生,就是直接都是幾百萬起跳的。」
登山險承保範圍,包含山崩失足失溫中暑高山症等,不幸導致死亡失能,以及實支實付醫療費用,也包含搜尋救護遺體移送等緊急救援費用,一日保費約在100多元上下,而根據富邦產險官網統計,2023年有超過8成的民眾選擇200萬元保額,剩下2成民眾則選擇100萬元保額。
保險經紀人張皓程:「但其實意外險它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如果我們在爬山的時候,我們可能比如說中暑熱衰竭等等,如果我們本身就有一些體況,那它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它到底是意外還是疾病,對當然有些判決後來是站在消費者那邊,所以消費者說這是意外所以它可以賠,但是有一些狀況就是不賠。」
正是因為有爭議存在,才出現登山專門的險種,而近三年登山險承保人數不斷增加,2019年承保人數為8萬7722人,保費收入為1125萬元,到了2020年投保人數直線上升,來到14萬6841人,2021年因為疫情影響稍微停滯,但截至2022年5月底,已經累計64萬7333人投保。
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副教授盧榮和:「各個縣市政府特別有山區的高山地區,他們都會就是不希望被濫用,所以就逼迫有些縣市有規定,如果去登它的境內的高山的話,一定要去投保這個保險,目的縣市政府也是為了節制這個開銷。」
不過以目前的登山險,最高保額只到200萬元,但實際發生意外,救援成本卻是數百萬甚至千萬起跳,落差極大,甚至在後續失能照顧上恐怕也不足。
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副教授盧榮和:「因為這個登山險其實有很多的限制,包括你要照預定的登山行程,而且要有嚮導,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在設計這張保單的時候,他就有一些規範,如果違反了登山規定他是不會給付的,何況你也要取得適當的醫療證明,他並不是說我宣稱我自己受傷,我就可以得到理賠,所以這個我認為這個道德危險因素太低了。」
登山險理賠範圍也必須留意,像是未經許可闖入禁區,或是沒有攜帶定位器材緊急通信設備,任意變更登山活動計畫,也未由領隊帶領,以及超出預定下山時間24小時內所發生的搜尋費用,都不在登山險的保障範圍。
保險經紀人張皓程:「那只是在前幾年,就是很多人會用那個直升機,去從空中這樣子空運下來,可能因為這件事情被濫用,所以後來直升機它是被取消的。」
依據國民健康調查資料推估,台灣以登山健行為主要運動的人口約有500萬人,因為需求暢旺,各式專屬險也越來越多,但好比登山險,和旅平險以及意外險的差異也必須仔細了解,依個人需求做選擇,不過最好還是能開心出門平安回家,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