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長年以優美景色和豐富海洋資源聞名,其中「馬糞海膽」更是許多老饕還有觀光客指定美食,只是根據統計,海膽的數量正在急遽下滑,半世紀來面臨嚴重生態浩劫,數量僅剩下0.025%,未來想吃到台灣澎湖海膽,恐怕越來越困難。
清水沖一沖把內臟洗出來,裡頭就是金黃色的海膽生殖腺,不管是直接剝下來生吃。
還是炒蛋都是滿滿的大海鮮味,口感滑嫩又鮮甜,海膽又被譽為「海底黃金」,而在澎湖的馬糞海膽,更是饕客還有觀光客,必品嘗的一大美味。
來到四面環海的澎湖新鮮海鮮為一大招牌,海底黃金就是指定美食,而且這些海膽都是當天一早深入海底現採的。
把時間往前推採訪團隊跟著一起出海,拍攝時間為8月中為開放捕撈的期間之內,船先開到海上定點後,換上全套武裝就能下海找黃金。
只不過在水裡尋找了老半天,才終於找了寥寥幾顆,花了不少力氣才裝了一小袋的海膽,這數量近乎枯竭的狀況,已經是一年又比一年還要嚴重。
澎湖海產店業者阿哲:「以前的漁民我們對海膽來說是很少在吃,可能就是到沿岸去不只是捕海膽,可能去撿個貝類什麼,然後把海膽敲一敲,然後挖一些肉,海膽殼就是丟在海邊,然後其實海膽復育,牠裡面可能就會有再生長,但是現在不是,我們現在都是可能拿到餐廳,或是到交給一些魚販,那你敲的時候,那些殼什麼都是丟垃圾桶,很少有人會再拿去,再丟回到海裡面,所以牠可能復育的就不會那麼好,生長就不會像以前那樣那麼多,一趟的話最多的話,一兩千顆,大概就四五年前,但是就這兩三年的變化就很大,可能出去就是多一點,就是一兩百顆就這樣子,現在像我們今天出海,我們可能就十多顆就結束了,差很多差很多差很多。」
回想半世紀之前在澎湖周遭海域,有超過2億顆馬糞海膽,在饕客賞識漁民捕撈之下數量急遽下滑,根據澎湖縣政府提供數據,去年已經減少到六萬顆,等於僅剩下0.025%,今年更是剩兩萬五千顆,馬糞海膽幾乎等於滅族。
儘管澎湖縣府已經明訂捕撈時間僅開放七、八兩個月,也規範了可以捕撈的大小,得要8公分以上,但儘管如此,海膽繁殖的腳步,仍舊趕不上被吃的速度,供需嚴重失衡,就怕海膽走上滅絕一路,政府單位也找來民間合作,拚海膽的「養殖復育」試驗。
來到緊鄰海邊的養殖場,格子裡養著不同海洋生物,利用海水自然特性,靠著各種魚藻共生的生態養殖法,讓海膽在裡頭適性長大,而以目前試驗來說成效算不錯。
海膽養殖場陳丁貴:「這個長得真的也當然滿快的,以前養過也養長不大,那這批就是長得很快,有可能是物種的問題,(一開始沒有期望牠會長大?)沒有,意外放在這裡,我來看的時候,來清洗池子的時候,怎麼這麼大顆。」
儘管已經成功養成能上市體型,但距離可以真的上市,從數量到穩定性甚至法規面,恐怕都還有很長一段路得要走。
海膽養殖場陳丁貴:「那最好的就是生態養殖法,再來就是用桶子人工清理,各有優缺點,三坪的池子我們可能只能夠放200顆而已,沒有辦法放到500顆,但是牠200顆的優點就是,你不用管牠。」
記者陳文越:「而到養殖場之前種苗的培育,其實就是技術的一大關鍵,看到的光是一個池子裡頭,就有高達十萬隻的海膽寶寶,那沒有長成海膽寶寶,光是長到0.2公分,就要花上兩個月的時間。」
小小一粒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雜質,想把海膽寶寶成功養並不簡單,光是要撐過變態的關卡,從浮游進化到肉眼看得到的成體,就僅有0.5%的成功率,就算撐過了第一關,在海膽的養殖工程上,食物來源也是考驗。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水試所這邊我們開發的方向,就是朝向所謂飼料成分與野外相近,或是替代性的蛋白質的來源,這樣一個乾燥的飼料,當我們投餵在桶槽的時候它對於水質管理來講相對是方便的,不像我們投餵生鮮的大型海藻,經過牠攝食之後排出來的排泄物,很容易造成水體水質的惡變,又加上在我們亞熱帶,這些大型海藻,也就是牠要吃的這些食物,牠會有季節性的豐歉,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很容易大量的,取得這些海膽要吃的食物野外的海膽,有可能牠的成熟季節是侷限的,那但是這個消費者的需求,它是長年的所以如果今天能夠利用人工繁殖的個體,提供消費所需,那事實上我們可以比較有理由,去有效的管制野外的採捕,那增加所謂人工繁殖個體,提供消費者需求的這個比例。」
隨著育苗技術漸趨成熟,飼料也正在持續精進,在環境變化與需求增加之下,不讓「海底黃金」在餐桌消失,著手復育繁養新方向,拚復育海膽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