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窮這個新名詞,是形容低收入高消費的族群,從心理學角度看,其實是一種從自卑感逃到優越感的一種現象,也慘遭現代年輕人被貼標籤,但這種行為其實存在各年齡層,不過這也凸顯台灣的貧窮狀況,根據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資料顯示,扶助的對象中,有4成其實不具有中低收入戶資格,也就是政府統計的貧窮狀況恐怕並非現況。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收入不高但是消費很高,所以常常就是為了買自己,就是想要的物品特別是奢侈品,以至於他常常成為月光族都存不下錢,他們使用金錢上面,比較多的錢都用在不是自我投資,學習成長進步追求一個自我提升,而是花在一個滿足慾望上。」
盤點精緻窮5大特點,除了對品牌迷思,吃穿用度非名牌不可,再來也認為,能花錢解決的都是小事,像是常使用近距離叫車或叫外送等,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適便利,開心花錢不開心也花錢,以及無法克制自己無窮無盡的消費慾望,也沒有規劃儲蓄理財觀念。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他們有一個部分就是從自卑感逃到優越感,那另外一個當然也可以去去除,那種匱乏的感覺,因為你有時候的確在某一些部分,你可能沒有辦法達成,就像剛剛敘述的,你可能沒有辦法去達成一個,你想要的買一個房子買一個家,所以他會在另外一個地方,感覺他自己的經濟是不予匱乏。」
而精緻窮其實形容的就是一種價值觀,希望活得精緻卻非真正有錢,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當人們的自身處境與另一種參照物相比,處於劣勢時,便可能產生相對剝奪感,而為了消除情緒,就可能透過高級消費來滿足自己。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劉維公:「自媒體的影響網紅的影響,然後所以大家,因為你想要拍美美的照片,你想要在自己的臉書,自己的IG自己的TikTok,然後讓大家覺得是,你的生活非常的多采多姿。」
尤其社群媒體深入生活當中,造成一股驅力,讓人可望展現美好的一面。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劉維公:「過去像這一種非理性的消費,盲目的消費然後這是都有的,我這個年代也有下一個世代也有,長輩的世代也都會有,這些年輕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覺得他背後有一些理念,那如果說這叫做精緻窮,我會覺得這是非常好對於新世代是了解的,可是如果把它說是一種,所謂的不懂得儲蓄不懂得然後節儉,或者是不懂得怎麼樣做所謂理財,然後說這一種叫精緻窮,那我覺得它是對於新世代,有非常強烈的誤解,甚至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那這是一個污名化。」
因此在低薪物價飛漲買不起房的時空背景下,更容易讓現代年經人被貼標籤慘遭汙名化,不過這也只是形容某種行為,並非特定年齡層,但這也該反思台灣的貧窮狀況。
台灣世界展望會國內事工副會長蕭文榮:「無法計畫將來,常常是貧窮家庭的一些特性,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在於,主要照顧者他長期面臨到經濟貧窮,特別是經濟能力比較弱。」
因為經濟狀況差,大半心力早就因為度日而耗盡,雖然根據內政部統計,加總各縣市的中低和低收入戶人數不到60萬人,佔全國人口2.6%,但根據社救盟調查卻達16.8%,因此法定的貧窮人口,恐怕不等於實際的貧窮狀況。
台灣世界展望會國內事工副會長蕭文榮:「包括我們的多元產業的學習,跟生涯探索的一些方案,對這些家庭特別是對這些孩子來講,就特別特別的重要。」
從社福單位的角度來看,從培養孩子有一技之長改變生活,而從台灣世界展望會扶助的孩童中,有4成並沒有中低收入戶和低收入戶資格,台灣的真實貧窮率與近貧率,也必須更貼近人民的真實感受。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