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小婷(化名),體態豐腴、破百公斤,母親本身有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12年前,她大學剛畢業時,兩側手腳關節開始出現僵硬疼痛,原以為是工作忙碌所致,沒想到漸漸地連日常開門、開火煮飯、開車等動作都感到困難、甚至幾乎無法出門,工作也受到影響,就醫檢查發現小婷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全身受侵犯部位主要為關節、且多為對稱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有些病人甚至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系統,屬於一種全身性免疫發炎疾病。
蔡世滋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常見於30至60歲間,尤其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然而年輕小孩(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性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比例較不懸殊,此病致病機轉包含環境因素(如抽菸)、宿主(病人)本身因素(如基因)、微生物等媒介(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仍未被徹底了解。
但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全身上下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關節出現問題為主,臨床上也以病人受侵犯關節的數目、發炎指標(ESR及CRP)、RF及anti-CCP等計算「分數」輔以診斷。
對於治療方面,蔡世滋說,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大進展,2000年後出現生物製劑,不僅抑制發炎、消除腫痛,對於較難控制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獲得快速有效的控制,進而防止關節破壞及殘障發生,面對這個疾病,要找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諮詢,並與其他病友共同學習、分享經驗,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病情多能獲得大幅改善,另外此病女性患者較多,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