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各界都在積極發展氫能源,目前已經將工業餘氫作為發電用途,還有氫燃料電池,也能作為備用電力,不僅解決停電跳電問題,氫氣發電也不會產生臭味。
研究員操作機台,要將氫能煉解出來,得靠熱電共生系統的高溫熱能來轉化,把純氫分離,剩餘得二氧化碳,再作為其他發電用。
工研院綠能所研究員李嘉欣:「這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它基本上就是進天然氣然後跟水,然後它會把裡面的CH4的氫重組出來,然後用氫氣來進行發電,然後產出來的CO2跟熱水,會經由熱交換的方式,讓那個場域有熱水可以使用。」
工研院綠能所研究員林志嘉:「我們透過我們的這個系統的技術,能夠讓它在比較低濃度狀況下,也還是能夠發電,很適合在如果我們一些工業界,有一些餘氫的一個廢料,他們通常都是直接燒掉,那我們就可以接我們的系統,去做產生一些電力來回饋給他們,來做一個二次使用,那他們比較不會做,燃料的利用上會更好。」
靠著機械手臂組裝燃料電池模組,工研院也首度推出氫燃料電池智慧組裝線,開啟氫能電池的重要里程碑。
記者劉俐均:「從產氫到氫能發電,是綠能科技示範區的研發重點之一,而現在像是很多新創業者,還有包含科技電子業者都在積極搶進,因為氫能發電也被譽為,是潔淨能源的重要一環。」
氫氣能源新創公司,看準氫能趨勢,陸陸續與馬達廠、應用原料、車廠合作,要串起上中下游的產業鏈。
氫能公司總經理李鈞函:「如果能夠透過氫燃料電池,把這些本來要丟掉的氫氣,回收轉換成電力,就可以讓工廠的用電就可以下降,那我們現在就是協助,一些工廠就可以降低,就是把他們氫氣轉成電力之後,就可以降低他們原本的用電量,那另外就是說燃料電池,它也可以當這個備用電力,那備用電力現階段像大樓,當如果台電跳電停電的時候,現階段的備用電力都是採用柴油發電機,如果把大樓的這個備用電力,柴油發電機全部換成,氫燃料電池的發電機,那不但可以解決這個跳電、緊急用電的問題,然後也是完全沒有這個臭味。」
台灣氫能電巴力拚在2024年量產,加氫10到15分鐘,就能夠提供450公里的續航里程,而目前全球30國家建置超過800座加氫站,日本和韓國起步早,台灣中油示範加氫站預計年底完工,要趕上氫能源車腳步,恐怕得急起直追。
工研院綠能所組長張文昇:「其實未來氫能會在台灣的電力占比,占到9到12%,光在電力上的使用,它的需求量可能就會是現在,我們工業上用氫的大約超過數十倍,以目前現在工業上所使用的氫氣,到2050年要達成淨零的這個願景的情境之下,整個的氫氣需求量會大幅的增加,所以目前現在如果只是光用,我們現在所謂的工業四成的餘氫,來去作為後面的一些,不管是在發電工業或者是在載具上應用,其實是遠遠不足的,所以未來我們要發展氫能,其實氫氣的供給是需要,要去增加的。」
從氫氣回收管路建置,還有半導體氫回收模擬系統,以及氫燃料電池商品化、產氫技術等等都得深耕布局,才能擴大氫能載具市場,讓台灣的能源邁向真正潔淨永續。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