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家庭人口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老,當有需要照顧家人的時候,可能沒有援手,獨自苦撐,面對這樣的大照顧時代,除了國家要建立完善的長照政策,在地社區可以找回傳統農業社會的「互助」情懷,在台中山區的泰雅原鄉,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推出非典型的長照服務模式,提供重症個案24小時的照顧和訓練復能,他們還有時間銀行的制度,居服員可以選擇10小時工作時數裡,有3小時是志工服務,時數存起來,當你自己或家人有需要照顧時,可以提領時數,讓別人來照顧你,減輕經濟負擔,而在嘉義縣大林鎮,有全台第一間換工咖啡館,也是使用時間銀行的概念。
家庭照顧者黃素雲:「當你無助的時候,沒有人在幫你的時候,我們的換工夥伴是最好的選擇,大家幾乎就是兄弟姊妹。」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我們現在有個志工時間銀行,那他有需要的時候,就或他家人有需要的時候,他可以提領。」
伯拉罕居服員黃玉琴:「來抱我,好,坐著。」
傍晚5點多,居服員玉琴抱甘妹阿嬤上床,立高坐著,要餵她吃晚餐,將粥不斷攪拌吹涼,就怕阿嬤燙著。
伯拉罕居服員黃玉琴:「慢慢吃,頭不要歪歪的,我看看嘴巴有沒有吞,來,就不吞,你再餵就,等下搞不好容易就嗆咳了。」
仔細確認阿嬤吃下去了,才餵下一口,半小時,她只吃了半碗,80多歲的甘妹阿嬤,因病左腳趾截肢後,女兒決定將她接回老家,原本醫生說,病情有可能更嚴重,得往上截肢到小腿,能穩定下來,沒讓長輩再受苦,靠的是「24小時居服」的照料。
伯拉罕居服員黃玉琴vs.楊詩佳:「(姨)佳佳來了,(來了)好,交班一下,好)阿嬤5點的生命徵象都OK,但是她吃得不太好,水大概喝了150到200之間。」
鉅細靡遺地交接阿嬤大小事,給下一班居服員詩佳,這時是晚上7點半,再過4小時,居服員雯慧來接手。
伯拉罕居服員程雯慧:「阿嬤,晚上囉,我們睡覺囉。」
單人床就放在阿嬤的床旁邊,陪著她一起睡,即使是半夜,2小時一次的翻身拍背,也不會馬虎,全天6位居服員輪班,無縫接軌的照顧,讓重度失能的甘妹阿嬤沒有三管,也沒有褥瘡和攣縮,能好好終老,這樣的模式叫All In One,全時服務。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通常一般居服單位就是可能進(家)就是我服務的那個時段,那政府核什麼就服務什麼,如果你只是早上一個時段,或者一三五才去,其實你不會去看這樣整體的觀察,重症照顧,我們是會整體看這樣的IO,那這些的落實,就是他的飲水,他的營養,他的排泄,這個一一做到位。」
在台中和平區山上的泰雅原鄉,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以發展All In One為核心價值,希望用24小時居服終結24小時長照,像是長輩從醫院重症返家,一開始是黃金復能期,需要24小時高密度的居家服務,居服員跟居家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等等,用跨專業的整合照顧模式,讓好幾位老人家,從重度失能8級,變成拿掉3管,不臥床的2級,也就不需要再全天候照顧。
打破現行長照服務的僵化,而24小時照顧的費用,也希望讓家屬能負擔得起,根據衛福部規定,居服員時薪最少要200元,服務一天就是4800,一個月要14萬多元,扣掉重度失能第8級的長照給付36180元,和偏鄉補助等費用,大概還要7萬左右,伯拉罕實施部落互助的理念,居服員可以選擇工作10小時中,有3小時是志工服務,存入時間銀行,當居服員未來有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這樣的方式,也讓案家的自付額,壓到3萬多元,協力撐過這段日子。
伯拉罕居服員蔣張桂英:「這樣不會痛,好,我們按摩完畢,我們就去走一走。」
居服員桂英幫個案按摩,消水腫,口腔癌末期的文斌大哥,目前在居家安寧,這天,居家醫師來看他,文斌大哥的右側臉頰被癌細胞侵蝕穿洞,醫師幫他止痛處理傷口,文斌大哥的身體相當虛弱,生活已經無法自理,他的妹妹文芳也是伯拉罕的居服員,在哥哥決定要在家臨終後,就啟動24小時的居服計畫。
伯拉罕居服員張文芳:「(團隊)他是說你有志工時數,你要不要先拿出用,我說可以嗎,他說可以,可以那我說,那就先拿出來用,(也想要把自己的工作時數一部分是用志工)我覺得我自己以後會用到,(當初)我的想法就那麼簡單,因為我們人不可能說一路都順。」
過去居服員文芳幫過別的家庭,現在她提領志工時數,請其他居服夥伴來照顧癌末的哥哥,付的錢不用那麼多,她也能繼續工作養家,而採訪到一半,文芳的媽媽。
老人家哭得好傷心,右眼還帶著跌倒撞到的黑青。
伯拉罕居服員張文芳:「她知道他(哥哥)生病,但她不知道那個叫癌末,有一陣子就是哥哥住院,她自己在家裡,她就每天在想,每天就會問我說,哥哥什麼時候回來,哥哥什麼時候回來,她會想哥哥,所以你現在要把他們分開,她可能會受不了。」
輕微失智的阿嬤,擔心著兒子,多年來母子倆住在一起,感情深厚,原本文斌大哥被醫院宣告,生命只剩幾天的光景,透過居服員細心照顧,已經1個多月了,他能多點時間和家人好好告別,而像這樣互助共生的種子,也在別處開花。
美髮師曾詩懿vs.獨居長輩 鄧阿嬤:「有人在嗎,伯母你好,吃飽了嗎」
美髮師曾詩懿帶來一箱「家私」在獨居長輩鄧阿嬤家的客廳,幫她剪頭髮,話家常。
美髮師曾詩懿vs.獨居長輩鄧阿嬤:「(像你這樣出來幫人家服務),(很忙,跑來跑去)不會啦,我們有空的時間,幫人家用,也是今天我有空,看誰要剪,再出來幫人家剪,出來和人抬摃,交流,幫人家剪得漂亮,人家高興,我也高興。」
美髮師曾詩懿,常幫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剪頭髮,她的服務不收錢,而是「賺時數」「存起來」以後,可以去換她想要的服務,像採訪這天,詩懿換的是按摩舒壓,芳療師也是不支薪,這邊是全台第一間「換工」咖啡館,在嘉義縣大林鎮,換工會員就來自社區,他們發照顧換工券,大林幣,就像是養老存摺。
家庭照顧者黃素雲:「好,你就水平地鋸。」
教大家用竹子做花器的老師黃素雲,也是換工會員,她曾經是家庭照顧者,同時間遇到媽媽、哥哥、婆婆都生病住院。
家庭照顧者黃素雲:「那時候就一直在想說,我應該是快瀕臨崩潰了,就是快得憂鬱症的那種感覺,是那種壓力非常的沉重,我們是偷一些時間過來放鬆,喝個咖啡或是喝個茶,然後聊聊,覺得好像紓壓多了。」
煮咖啡陪聊天,或是退休老師來幫孩子上課,大家既是助人者也是受助者,換工咖啡館的運作,就是串起彼此的需要。
嘉義縣紫藤婦幼關懷協會理事長劉宏鈺:「早期農業傳統的相放伴,互相換工的概念,時間銀行它要求是雙向的,我幫你,你也幫我,那它著重的不在於志願,它著重在參與,會有產生一些類家人的關係。」
換工是個表面理由,更深一層的是,要「喚」回傳統社會那種互助情懷,別因為老了,退休了,照顧家人而社交斷裂或忘了喘口氣,大照顧時代來臨,互助給勇氣,相挺活下去。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