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越來越普及,後端的電池回收也得跟上腳步,過去台灣的電池回收都將由國外廠商處理,7年前開始,台灣業者也開始投入研發回收技術,可以把鋰電池再提煉出鎳、鈷、鋰等等貴金屬,再製成電池,形成一個閉鎖的循環經濟,讓電動車朝向真正的綠循環。
電池回收業者廠長林峰州:「因為目前我們的動力電池,產出報廢的量還不是那麼多,這些都是早期我們一些電動車,或是電動摩托車電動三輪車,這邊就是我們經由回收分選過後的一些,二次的動力電池,那就是經由這邊然後在這邊待認證。」
廠房內一袋袋裝滿廢棄鋰電池,主要來自於家用電池、3C產品電池,過往丟棄的廢電池,主要交由國外廠商處理,七年前開始,台灣業者也投入研發電池回收產業。
這些電動車內的電池組,得先由車廠拆解電池芯,或是電池組,再到回收場後,先經由高溫焙燒,去除雜質,接著進入破碎程序,將電池組或電池芯破碎,將粒徑比較細緻的黑色正負極材料混合物分離回收,就能產生高價值黑粉。
電池回收業者廠長林峰州:「黑粉就是裡面有一些稀貴的金屬,像是鎳鈷鋰這些稀貴金屬,然後再經由我們的合作廠商交到上游,然後去做精煉純化,然後再回到電子的前驅物或是電池產業,然後形成一個閉鎖的系統。」
集團總裁陳福松:「台灣以前都是靠出口,我發覺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如果在台灣你在台灣使用,一定要我們自己去處理,不能靠外國人來處理我們的東西,物質很貴啊。你這個在你從礦場挖出來,沒有多久可以挖了,還是在市面上我叫城市採礦,在這裡面採起的東西,會比在礦場拿出來的還多成分還高,因為你在礦山拿出來是10%這樣提煉,我們這個幾乎都有50%以上。」
從鋰電池中,提煉出高價值包含鎳、鈷等等貴金屬,為電池前驅物,交給合作廠商做電池再製,剩餘的物料,也可以再販售利用,形成循環經濟,根據環保署統計,國內有六家業者,每年可處理3600公噸二次鋰電池,2021廢棄量650公噸、2022年為792公噸,台灣的電池回收技術,漸漸開始從上中下游,整合起完整產業鏈。
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奕潔:「其實我們就是在串上中下游,然後再來就產官學研、所謂的產官學研就是說,各個廠商其實需要去互動,那當然也要政府的支持,因為其實還原回去的這些價值,國際性價值都很高,那相對的取得來源的也相對高,所以我們所謂的鋰電池價值性高是鋰三元,但是鋰鐵電池的部分,其實是大家會在這個產業界,會想要以後的鋰電池會有鋰離電池,因為它的貴金屬比較少,然後它取得的成本低,那未來其實到2030年,電動車會開始多方面的加速發展,所以就是說其實製造商,現在也是在看一下他們的成本」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