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碳帳戶嗎?為了防止氣候繼續惡化,各國訂定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台灣未來也要開徵碳稅,碳交易將會越來越重要,台北大學和超商合作,推出負碳超商,將商品的碳足跡用碳權來抵銷,所剩下的餘額就能成為自己的碳資產。
記者劉俐均:「來到商店要購買商品,有這一區的負碳商品區,而裡面的商品上面都有標示了,這個碳足跡的標籤,只要利用我們的碳帳戶來做掃描,就可以累積我們的碳資產。」
瓶身上標示碳足跡總量,再換算成碳權,由台北大學提供的碳權抵消方式,建立的負碳商品,只要購買就能儲存自己的碳帳戶,以商品碳足跡0.728公斤來說,1公斤碳權抵銷後,還有0.272公斤餘額。為了呼應淨零碳排目標,台灣也預計在2024年開徵碳稅,未來碳費每公噸可能高於300元,而碳權交易的模式將會越來越重要。
碳權抵銷的模式,已經開始在各個店家發酵,不僅吃進的食物有碳足跡,還有陶瓷手工藝品,在製造過程中也會產生碳足跡。
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研究員洪悅容:「從它的一個完整的一個生命週期,它是一個原料的時候,然後到它是一個產品的時候,擺在架子上賣。然後到它可能我們不需要它,把它做一個丟棄,那就是它完整的一個生命週期,它的一個碳排放,然後我們把它計算出來。」
如果1個陶藝品碳排放為720公克,購買國內風電產生的碳權1公斤後,變成負280公克,依照這樣的運算方式,將商品變為負碳商品。
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研究員洪悅容:「那我們生產這一對貓頭鷹或者是這隻豬。它在生產的過程之中是有排放不少碳,而我們就用高於它碳足跡的一個碳權,來做一個抵銷。那等於說消費者在購買這樣子商品的時候,他就是某一方面他也承擔起,這樣子的一個排放的責任,那甚至有多他還是可以,得到一些額外的獎勵。」
以亞洲來看,韓國一年的人均排碳量約為11.33噸,台灣則是10.77噸,高於日本8.37和新加坡的8.31噸,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推廣碳交易,實施到現在,已經累積存下100噸的碳資產。
當氣候變遷持續惡化,節能減碳不再只是喊喊口號,要讓無形的碳排變成有價商品,民眾也得為自己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付出相應的資產,真正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