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邊境解封、國內疫情持續往下降,但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病患來說,新冠肺炎的威脅仍不容小覷,醫師指出,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病患即使接種疫苗,較難獲得足夠保護力,其中像是器官移植、血癌患者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僅有不到5成,因此,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格外重要,且能有效降低感染率。
更多新聞:國內爆首例本土霍亂!40多歲中部女腹瀉水便 曾啖生蝦、生蚵
台灣移植醫學會今(3)日舉辦《免疫功能低下病患 防疫對策》活動,針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預防和確診治療進行分析,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指出,曾有一名60多歲T先生今年1月罹患血癌,經過多次化學治療、血癌控制穩定,原定7月要做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在移植前的5月突然染疫,Ct值連續2個月都維持在17,1個月後血癌病情惡化,無法進行移植療程,更不幸於8月過世。
蔡承宏說,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因自身疾病狀況或其治療方式,即使打過疫苗後仍無法產生足夠保護力,且一旦罹病後有較高重症風險;如器官移植患者於移植過程中所使用的藥物,移植後須終身服用免疫製劑,造成免疫功能較一般人低。
加上血癌屬於全身性癌症,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標靶治療等方式殺死白血病癌細胞,導致患者免疫力明顯下降,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新冠疫苗後,抗體反應並不如一般人,其中血液惡性腫瘤病患於接種後僅有50%能產生抗體反應,而器官移植病患則僅有31%。
蔡承宏坦言,有不少血癌患者在確診後都出現Ct值持續低下的狀況,也就是遲遲驗不到快篩陰性,新冠病毒對這些患者來說就像是開了一個門,各種黴菌、病毒都會趁機攻擊,導致出現其餘併發症,也因如此,這些免疫低下者,才會需要單株抗體來保護他們,目前台大共有220人接種單株抗體,其中有2人後來確診新冠肺炎,但症狀都很輕微。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衛福部已於今年9月份公告符合以下條件的免疫功能低下病患,可申請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作為暴露前預防:包含大於12歲且體重大於40公斤,且六個月內無感染 SAR-CoV-2,且一週內與 SARS-CoV-2感染者無已知的接觸史,且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移植、血液幹細胞移植或 CAR-T治療,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等四類族群,可望透過預防性單株抗體幫助降低83%的新冠肺炎感染風險。
另外,11月1日食藥署也通過緊急授權該藥品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COVID-19確診者,將單株抗體納入新冠肺炎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的建議藥物,也更新適應症,適用於發病5天內、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成人及青少年病人,即12歲以上且體重至少40公斤的輕度至中度確診者。
更多新聞:首座「全本土開發」海上風場 台電離岸風電二期今開工
吳麥斯也呼籲,面對國境開放和秋冬病毒感染高峰期,免疫低下病患需要多重的防疫保護,包含配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施打COVID-19疫苗以及第二次追加劑外,若有符合施打資格的病患,應主動諮詢醫師申請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在接種疫苗以外多一層保護,盼能降低感染、重症與死亡風險。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