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金門,你會聯想到什麼?是太武山的標語「毋忘在莒」、鬼斧神工的翟山坑道,還是精心雕琢的洋樓建築呢?今年才32歲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郭怡汝說,金門這座島嶼,就是一間超大型博物館,這裡有戰地遺跡,有造型各異其趣的風獅爺,有南洋移民的飲食習慣,還有傳承自大陸的宗族聚落等等。這位全台灣最年輕的博物館館長上任後,把多媒體、增加互動的策展模式帶進金門,希望遊客以博物館作為認識金門的入口,也是暢遊金門的觀光起點。
這裡有全台最年輕的博物館館長,32歲的郭怡汝,外型亮麗甜美,來自高雄,從小就喜歡「故事」,高中時就決定要唸歷史,考上台大歷史系後,郭怡汝接觸了很多領域上的文化與文物,直到大三那年,在蔣渭水基金會打工,在大稻埕導覽的過程中,對戰爭文物和威權體制遺跡,充滿濃濃好奇心,也讓她找到未來要做的事,就是希望透過那些不被大眾所理解、認識的「負面文化資產」,讓人們具有同理心,進而能讓社會更包容。採訪這天,記者跟著郭怡汝來到陽翟老街,提到老街的興盛,郭怡汝說,國共內戰之後,國軍撤退來退守金門之後,就因為帶了十萬大軍,那這些大軍們,就駐紮在金門島,而且因為戰地前線,不能說想回台灣就回台灣的情況下,所以其實就是造就了很多的市街,就這樣子興盛起來。
在金門,不只有郭怡汝這樣的文化工作者,還有愈來愈多返鄉青年,將無形文化資產轉換成觀光亮點。郭怡汝與他們志同道合,甚至跨領域合作,激盪出創意火花。像是金門特有的風獅爺,郭怡汝說,每一隻風獅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他們把風獅爺變成文創商品之後,讓遊客更能理解,也很成功地推廣了金門的風獅爺的信仰文化。
採訪的這天,我們也跟隨郭怡汝的腳步嚐嚐金門七餅,包著14樣蔬菜和石蚵,就像這種類似台灣潤餅的尋常小吃,郭怡汝對它的傳說也能娓娓道來。和郭怡汝聊天,就像翻開百科全書,她深入淺出,把艱澀歷史變白話文的功力,同樣發揮在社群經營上。郭怡汝自創了一個「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臉書粉絲團,自己擔任小編,已有將近六萬人追蹤,舉凡全球博物館或圖書館的趣聞軼事、特殊展品、文物修復等等,透過她的科普分享,更拉近了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大學畢業之後,郭怡汝考上公職,從基層做起,起初,郭怡汝被分發至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擔任辦事員,後來得知金門有單位正在招考,而且還是博物館類的事務,後來錄取後,郭怡汝就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擔任四年科員,隨後赴英國進修2年,攻讀博物館學系,回國之後,她將在英國學到的負面文化遺產的學術成果,應用到對金門戰地遺產的相關研究,也大大升級了她策劃舉辦展覽的功力。
在郭怡汝與同事們一起策劃的展覽,透過閩南習俗的挽面、抓周,吸引親子和長輩們走進文化園區,郭怡汝扭轉過去單調枯燥的靜態文物陳列,導入多媒體和互動,把參觀博物館變好玩了。郭怡汝說:「在金門人他在尋找和適應水的這個過程中,其實發展出非常多有特色的文化,那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這次特別融入了一些寓教於樂的部分,希望透過『水』的這一個角度,可以更佳地瞭解金門。」
說到金門,郭怡汝這個高雄人,簡直是比在地金門人更在地。郭怡汝說,金門的島嶼就像是個博物館,所以她望從博物館做一個文化的入口,也是個觀光的起點,從博物館的入口來看,就是打造出翟山坑道的花崗岩意象,而認識金門,得先從地理位置開始,然後可以由這邊出發,大家可以認識金門的文化跟歷史底蘊,走出去之後,在路上看到的僑鄉洋樓、傳統閩南建築,甚至是戰地史蹟,都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郭怡汝認為,博物館是認識金門第一站,而博物館它其實要做的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像是地方社群、學校或是民眾的聲音,也就是個人的故事跟回憶,再集結成很人的集體的一個大回憶記憶,都可以展館裡面看到,也就是說,你看到的不只是歷史,而是你看了會覺得很有共鳴、心有戚戚焉的故事。郭怡汝希望能讓金門人在博物館講金門的故事,也讓每個人在博物館聽金門的故事。
而在最新的「金門莒光樓70週年紀念特展」,郭怡汝認為莒光樓是金門的精神象徵,也是深入金門的起點,所以她在策展籌劃中,取代過往特產品、鋼刀或高粱酒的展示,回歸建築美學,期盼帶來反思。懷抱對博物館的熱情,郭怡汝從論資排輩的公務體系中脫穎而出,金門卸下保家衛國的重擔,用年輕多元的面貌,華麗轉身中。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