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逐漸明朗化之後,預期各產業將復甦,但缺工還是現在相當嚴重的問題,尤其在科技業、營造業、民生服務產業,台北市東區茶餐廳老闆就透露,以前兩個禮拜就能找到人手,現在可能要一、兩個月,人力不足,其實跟少子化也有關。
外場員工還沒到班前,老闆波哥把戶外區的桌椅、看板都set好,再把客席區椅子從桌上搬下來就定位,這時早班員工也加入開店準備行列。
手上至少握有五間餐飲品牌的波哥,在疫情的兵荒馬亂中存活下來,餐廳位置都在台北市一級戰區,每個月房租加一加接近百萬,現在台灣已經與病毒共存,用餐人流歸隊,但餐廳員工卻不如過去好找。
波哥如何因應人手不足問題,他說他把餐廳都集中開在同個區域,如此一來,每間店的員工就能彈性調度。
港式餐廳老板葉宗澄:「店跟店的距離,同仁走路如果能夠互相調動,支援跟緊急狀況排除,都是在10分鐘內。」
找不到員工,疫情是原因之一,但背後還存在其他社會結構因素。
記者王皓宇:「除了餐飲業面臨缺工,其實各行各業都遇到人力不足問題,從台灣勞動力人口佔比來看,企業並不是找不到人才,而是年輕人真的變少了,隨著少子化影響,44歲以下的人口正在逐年遞減,45歲到64歲以上的勞動力人口佔比增加到了37.91%,顯示台灣整體核心勞動力正在逐年老化。」
人力銀行發言人陳尹柔:「以今年來看最缺工的產業大概還是科技資訊業,然後還有就是營建不動產以及民生服務,科技資訊業缺工主要是因為這幾年科技業是台灣護國神山鏈,所以其實基本上業績好就會帶動徵才的力道,營建不動產也同樣的狀況,民生服務業則是在疫情之後,過去可能會有一些減班裁員的現象,那現在因為在疫情之後民眾已經開始習慣跟病毒共存了,所以現在民生服務業也陸陸續續開始招募,開始大舉徵才。」
國發會推估,2010年勞動力年齡集中在25-34歲,2020年提升至35到44歲,未來核心勞動力年齡會持續往後遞延,一旦到退休年紀,勞動力將出現龐大缺口,未來不僅缺工,更缺乏年輕人口投入。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副處長謝佳宜:「工作年齡人口根據我們的統計,已經在民國105年已經開始減少,那年最高峰是1737萬,然後之後陸續在減少,我們的勞動力還是會受到我們的一個勞動參與率,還有民眾的就業意願的影響。」
勞動部就服組長陳世昌:「今年二月所做的全國各個行業的一個空缺的狀況,當時全國是有25.8萬個職缺,有些行業是比較不受求職者青睞的,比如說像營造業、照顧服務業,或者某些比較辛苦的製造業,那這個部份我們會搭配這些行業的就業獎勵措施,某些求職民眾比較少為雇主所青睞,比如說像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等等,所以我們會來提供僱用獎助來鼓勵雇主來雇用。」
勞動部祭出誘因,但工作人口下降,還是無法因應解封後的動能,據估算2030年我國需要額外增加40萬外籍勞動力,才能維持國家經濟發展,台灣產業對海外人才需求提高,現在港澳人才也成為企業延攬的重要目標。
人力銀行發言人陳尹柔:「港澳人才有一個特點是,第一個是文化跟我們比較接近,第二就是語言的優勢,再加上說香港這幾年因為政治的局勢動盪,很多人都拚命想外移,台灣就成為他們一個安身立命很不錯的選擇。」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副處長謝佳宜:「目前我們一個很大的策略就是,擴大及吸引我們僑外生來台念書,念完書之後我們再透過各種強化的一個做為,讓他們願意留在台灣工作。」
少子化現象不可逆,人力荒一時半刻無法止渴,需要長期配套,才能解套。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