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新增3至5萬名腦中風患者,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指出,根據統計,過往每6人有1人可能中風,現在則是每4人當中即有1名終生會發生中風危機,發生率逐年增加,是因許多人工作型態長期久坐少運動、工時長,又偏好高油、高鹽、高糖食物,讓近年中風更有年輕化趨勢。
中風近年雖已退居十大死因第4名,但失能仍是一大問題,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失能多與中風併發症有關,統計指出,約40%患者於中風半年後會出現肢體痙攣,影響日常生活能力,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是常見原因之一,根據統計,中風超過半年後約有4成患者出現肢體痙攣,若不積極介入處理,導致軟組織僵硬、退化,關節僵硬、變形與孿縮,恐面臨拄柺杖、坐輪椅、臥床等病後人生。
周中興說明,常見的肢體痙攣包含拳頭緊握、手肘彎曲、手腕內彎、肩膀內收等,可能會造成手腳難以活動,吃飯喝水、沐浴如廁都可能有困難,甚至連抓癢都無法辦到,除了影響患者生活能力外,也使得照護者負擔加重。
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鄭建興表示,國際與台灣2021年最新治療指引皆指出,應及早制定完整治療計畫及目標,並採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整體效果更佳,指引高度建議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肢體痙攣,現在健保也已有條件給付,患者及照護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
更多新聞:台大醫傳學生「無聊重考學測」又被錄取!系辦氣炸掀論戰
李俊泰指出,中風照護猶如一場馬拉松,如果能維持個別的進步目標,像是原本臥床的可下床坐輪椅、坐輪椅可進展到改用助行器等,對個別患者來說就是很大的進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於今年推出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內容涵蓋食衣住行、情緒認知等面向的注意事項。
周中興表示,除了希望提供更多幫助外,也期待透過手冊內容,讓更多患者、照護者主動向醫護人員詢問、了解中長期照護的關鍵,幫助病患恢復日常功能。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