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的缺醫師嗎?目前每年醫學生不能超過1300人上限,事實上這個狀況24年來,從沒調整過。但為什麼是1300人?衛福部與教育部沒有明確答案,台灣到底需要多少位醫師,過去也沒有研究與探討,如今高齡就醫需求越來越重要、區域醫院大舉增設,醫師人力需求勢必增加,現在西醫人力問題凸顯出區域不均,科別不均與層級不均,恐怕會愈來愈嚴重。
城鄉差距不均問題,一直以來在醫療界是一個大問題,當大型醫院設立在人口密集區域,醫師人力也會更集中在都會區。
亞東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游彥辰:「其實我覺得這基本上是一個市場機制,就是說現在之所以,大家不願去偏鄉,那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沒有,可以吸引醫師去偏鄉的理由,那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用公費去綁住就是說,我被綁住了我一定要去,因為不去我就拿不到我的醫師證書,哪這種不是誘因,這其實是一種強制,那等我的綁約時間過了,自然這個因素消失,我就還是會離開,其實根本解決之道應該還是要,就是回復到市場機制。」
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呂平江:「如果以每萬人有多少醫生來看,臺灣其實是在後段班的,根據統計OECD各國每萬人的平均醫師總數,奧地利超過50人,捷克超過40人,愛爾蘭也超過30人,日本韓國都超過25人,甚至OECD會員國中位數也有33人,可是臺灣卻只有21.7人,只贏過土耳其,甚至比墨西哥還落後。」
OECD各國,每十萬人醫學畢業生,立陶宛20人、愛爾蘭24人,土耳其超過13人,台灣卻只有6人。
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呂平江:「我們常聽到醫師說,不患寡、患不均,但是從OECD統計的數字來看,台灣的醫師人數,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台灣3年後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可以預見醫生人數一定會嚴重不足。」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臺灣的醫師人力,那麼基本上是充足,那麼但是他的分布,那麼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意思就是說在偏遠地區或者是離島,那麼這些醫師的人力分布上,確實是有比較不足,或者是專科之間不平衡現象,那麼會出現,因此我們也推動多項政策,包含醫學中心支援偏鄉,那麼包含我們公費生的制度。」
學者認為若培養醫師,以十年為單位,其實現在就要開始進行,更要全面檢討大學部醫學系,以及學士後醫學系的制度才是首要關鍵因素。
國立清華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主任/教授周宏學:「清華大學這一次要招收的學士後醫學系的學生,未來的工作場域是在台灣醫療比較不足的這些偏鄉地區,所以我們的學生要來扮演好這樣,未來工作的角色。」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最近所核准的新設醫學系,都是以學士後醫學系為優先,那麼考量就是含那跨領域人才,那麼一方面可以提供未來我們這些,新興的醫療方向上的人才需要。」
學者建議必須採取計劃性培養,國家在評估醫師人力時,就應該早點建立評估方式,面對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