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然災害頻傳,其中一些先進都市,即便設置了災害預警系統,或是打造海綿城市,仍逃不過暴雨侵襲重創,專家認為,災害一次比一次更劇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暖化。
大陸鄭州地鐵成了下水道,車廂乘客面臨生死關頭,但地球的另一端,卻是另一番末日景象。
美國西岸因為高溫乾旱,野火燒不盡,這可不是電影場景,而是上演在真實世界的恐怖災難。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由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使得高溫天氣發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150倍,全球陷入水深火熱,人為破壞就是浩劫的主因。
記者顧上鈞:「洪水、旱災森林大火,各種劇烈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在全球各地都在上演,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前陣子才面臨史上最嚴重旱災,而最近梅雨颱風造成的強降雨,卻時不時傳出災情,這樣的極端氣候可能與全球暖化有關。」
綠色和平調查發現,台灣水庫集水區,連續不降雨日比以往更長,一旦降雨卻往往成災。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劉羿君:「那它的趨勢就是在未來暖化的情況之下,大雨會變得越來越多,中小雨會變得越來越少,因為全球暖化的情況下,大氣的溫度變高所以它的含水量會變高,也就是說它可以容納的水量變得更多,所以它不下雨的時間變得比較長,因為它可以容納更多的水,但它一旦降溫,它降下來的雨量就會變得更大,所以它是在全球尺度上都會這樣適用的。」
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冰川融化速度,造成海平面上升,而海水溫度上升,也會讓颱風變得更多更強。
面對大自然的反撲,人類也開始建造更多的防災措施,例如警報系統,以及現在耳熟能詳的海綿城市,但從西歐與中國大陸的案例來看,在極端天候的重創下,這些防線卻形同虛設。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海綿城市就是利用下雨天的時候,把水把它儲存在譬如說透水鋪面,那有些是一些滲透管或滲透井的設施,那利用這樣的方式當暴雨來的時候,雨不會馬上變成地表的逕流,真正如果遇到比較大的降雨的時候,它還是要靠比較完善的都市排水系統,所以海綿城市其實主要是針對,短時間降雨量可能不會太強的時候,短時間才有這樣的效果,因為你如果長時間雨下得太大,透水鋪面都已經飽和了,所以水其實沒辦法再往下滲透。」
再完善的防洪系統,都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致災暴雨,問題的關鍵還是出在氣候的改善,如果只把節能減碳當作口號,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還會出現更嚴重的災害。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