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去年人口數「生不如死」 專家:先破解3大迷思


發佈時間:2021/01/14 13:06
最後更新時間:2021/01/14 13:06
台灣去年人口首見負成長。(圖/TVBS資料畫面)
台灣去年人口首見負成長。(圖/TVBS資料畫面)

內政部甫公布109年人口統計,由於出生數創歷年新低,全年「生不如死」,台灣人口首度負成長;專家認為,若想扭轉人口結構、提振生育率,得先找出問題癥結、破解3大迷思,才能對症下藥。

政府大喊生育口號、祭出政策補貼行之有年,人口依舊提前步入負成長,專家學者急著探討低生育率有何解方,盤點相關報告與分析,談起生育率低迷原因,幾乎都會提到與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年輕人盛行自由主義、愈來愈多人選擇不婚不生等。

 

不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指出,探討低生育率議題時,若流於苛責特定對象,不深究背後脈絡,問題勢必無解。

「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是結婚率下降」,鄭雁馨表示,要打破的第一個迷思是生育率低,不見得是年輕人想當不婚族、頂客族;或許有部分如此,但也有不少人苦於找不到對象,或是不想背負傳統婚姻帶來的枷鎖,而抗拒踏入婚姻、遑論生子。

鄭雁馨點出,相對於歐美國家,東亞國家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更注重家庭、婚姻價值,因此在台灣、日本、香港、新加坡、南韓,結婚與生育是綁在一起的事;然而,台灣人從交往到結婚,需要考量的事情繁雜瑣碎,有句話更是耳熟能詳「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足見伴隨婚姻而來的規範與影響,絕對是得從長計議的大事。
 

第二個迷思,外界往往認為教育程度高、能力高的女性,較不願結婚生子;鄭雁馨指出,不同於大眾刻板印象,其實教育程度愈高、結婚意願愈強,未婚主因是「尚未遇到適婚對象」,才導致晚婚遲育,甚至因大齡而被婚姻市場排擠,逐漸不考慮結婚。

問題一環扣一環,上述問題又與第三個迷思「最佳生育年齡在30歲之前」息息相關;儘管從產科醫學角度與母體生理狀態考量,最佳生育年齡30歲前有其緣由,以迷思稱之並不適當,但鄭雁馨提醒,台灣必須正視到理想早已與現實脫鉤。

以2017年為例,30歲以上女性貢獻近6成4的總生育率,30歲以下僅貢獻約3成6,顯見30歲以下年輕女性並非生育主力,甚至25至29歲女性總生育率有被35歲以上族群超越的趨勢。

當生育主力不是30歲以下的女性,社會氛圍卻一再強調30歲以下女性才「會生」,導致30歲以上、有結婚生子意願的女性在婚配市場不被青睞,形成無解的結。

鄭雁馨直指,一般長輩、男性觀念被高齡產婦年齡限制所影響,導致同齡、大齡男性尋找對象時,經常往下找年輕5至10歲或更多的女性,但是年輕世代規模因為長年出生數不斷下降而萎縮,提升大齡男性覓偶的難度;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若結婚年齡偏好不改變,勢必有不少人無法成婚,結婚率自然低迷。

鄭雁馨也說,教育程度高、經濟能力佳的大齡女性不乏條件佳者,也可以提供較充足的資源教養小孩,卻被婚姻市場排擠,這對整體人口競爭力其實是蠻諷刺的事。

此外,公衛與醫學宣導將年齡問題的責難全數壓在女性身上,卻忽略越來越多流行病學報告指出,大齡男性在高齡生育時對母親與胎兒的負面影響。
 

面對人口負成長的考驗,鄭雁馨提出兩建議,首先,政府應該深入了解台灣低結婚率、低生育率背後的意義,而非片面解讀,如政府慣用的總生育率(時期總生育率,PTFR)就因社會變動快速,無法呈現育齡女性晚婚、晚生第一胎的變化,指標不夠精確的情況下,政策方針也可能失準。

其次,南韓同樣於2020年步入人口負成長;鄭雁馨直言,南韓政府砸大錢拚生育補助、找各國專家開國際會議,但社會氛圍不友善,這也是為何「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引起共鳴;台灣應引以為鑑,否則就算把國外政策搬來,沒有打造適合的土壤,再好的政策也難發揮功效。(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TVBS每日熱搜榜

#結婚#新生兒#生育率#小孩#人口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74

0.0718

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