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風暴讓不少牛排餐廳,生意大受影響,就連特定餐點也受波及,像是相當知名的紐約牛排,就被消費者誤以為是來自美國紐約,但其實紐約牛排指的是,牛身上的特定部位富嚼勁,美國人特別愛吃,才被命名成紐約牛排,因此就有業者把菜單上的牛排,通通貼上澳洲字條,已免被混淆。
翻開連鎖美式餐廳菜單,漢堡、三明治、炸雞通通有,不過牛排這頁怎麼怪怪的?店員:「就是因為瘦肉精。」記者:「所以都換成澳洲?」店員:「對啊,怕大家會怕。」記者:「原本是用美國牛?」店員:「對。」
原來是瘦肉精風暴延燒,美式餐廳也擔心消費者有顧慮,不管是門口還是菜單,都強調改用澳洲牛,看看menu,所有口味現在都用小紙條貼上澳洲兩個字,不過仔細看,裡頭的紐約牛排,怎麼也變成是澳洲來的呢?民眾:「澳洲紐約客牛排,又是澳洲喔,好像怪怪的。」
民眾:「這是組合的嗎?應該不是正常的吧?」
民眾:「很冏,什麼東東啊,很奇怪。」
一看就覺得怪,難道業者澳洲、美國分不清楚嗎?其實一頭牛進到屠宰場後,會先切成8到9個主要部位,再進行更細部的切塊和分級,其中位在下腰部,運動量比較大的地方,因為油花均勻、富嚼勁,美國人特別愛吃,所以才被叫做紐約牛排。民眾:「菲力的不錯。」
民眾:「比較Q啊,因為莎朗牛排不是有分一級牛跟二級牛。」
實際訪查,台灣民眾大多偏愛帶筋、油花多的沙朗,或是脂肪少、偏瘦的菲力,另外像是肉嫩多汁的肋眼,同樣很受歡迎,但屬於高價位牛排,想吃荷包也得夠深才行。店員:「切中間的地方比較準,如果不ok,可能就看要不要幫你換新的。」
牛排上桌,熟度、味道都要先確認,服務貼心又周到,但就怕瘦肉精衝擊,顧客不買單,暢銷餐點成了滯銷貨,美式餐廳祭出緊急措施,就是希望挽回消費者信心。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