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關店潮,一波接著一波,敦南誠品5月底吹熄燈號,也象徵實體書店一個時代的結束,根據統計,2006年全台書店還有3200家,但到了今年5月統計只剩下兩千多家,在重慶南路開書店40年的老闆坦言,其實真正有在賣書的店家更少,書店要生存就得轉型做體驗型店面。
記者劉俐均:「重慶南路書街全盛時期,書店林立一共有上百家書店,不過到現在卻只剩下將近20家,根據財政部統計,2006年的時候,全台還有將近3200家書店,不過到了2015年只剩下2200家,到了今年5月更只剩下2045家,創下30年來新低,而其中實際有在賣書的書店可能更少。」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楊宗翰:「現在已經找不到煞車了,不斷的往下,數量在下滑中。現在統計,我們現在文化部統計資料裡面,現在的書店2018年還有八百多家,可是現在過了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數字只會更少不會更多。所以這種實體書店的大量消失其實是一個危機。」
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台灣其實真正的書店、真正的書店剩不到五百家,可能兩、三百家而已,就是掛著某某書店,裡面在賣獎券、賣小文具,或是柑仔店或是雜貨店。」
在重慶南路上經營書店40年的沈老闆,親眼見證從全盛時期,車水馬龍的買書人潮,到現在稀稀落落的顧客,但仍舊堅持要守住這一塊文化資產,如今又再租下一間近200坪店面,就是希望聚集更多書店進駐,讓人潮回流。
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台灣已經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甚至更多的鄉鎮連書店都沒有,這是整個一個危機,因為你一個城市沒有書店,就是沒有文化,現在基本上大家都很習慣用滑的,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改變,因為現在年輕人不看書,你唯有怎麼樣的再找出其他的特色,比如說你書店要轉型,你轉型電商可是這個還是一樣沒落,你書店要轉型做體驗,一方面你要如何幫讀者選書,二方面,你如何塑造出閱讀環境,做互動。」
民眾消費習慣改變,漸漸被網路書店取代,加上電子書崛起,不只實體書店衝擊最直接,學者也點出,牽涉到的是整個產業鏈,包括出版社、中游的經銷商都是受害者。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楊宗翰:「以前一本書可能是三千本,印刷量至少三千本才能做第一次印刷首印量,現在可能一千五、一千,甚至不到一千本。那在出版的行業的業內人就知道,這個數字是不可能獲利,連保本都很困難,文化部今年有做了很多嘗試,開非常多的公聽會,或很多的研討會議,希望能夠推動所謂的,或考量推動圖書定價制度,要不要實施,怎麼實施,這個東西其實是要往前做的,往前動的。」
學者提出圖書定價制,來解決產業鏈消失危機,連鎖書店慘澹經營,但卻也有在地經營50年的獨立書店,老闆靠著對書的熱愛,在這波關店洪流中存活下來。
30幾坪的空間,沒有華麗裝潢,書架、走道上都被書本給淹沒,倉庫裡還有成堆的書還沒銷出去,但仍有新書還是立刻進貨,書店輝煌時代已經逝去,如何再重振整條產業鏈,恐怕相關單位也得好好思考。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