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醫學專家周明岳說,照顧長者健康除慢性病防治,應更多轉向於預防失能,包含預防肌少症及老年衰弱,以及住院後功能保持。
國發會今天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結果顯示,台灣總人口2020年開始轉呈負成長,較上次推估提前2年;此外,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比上次推估提前1年。
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傍晚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對老年人的健康照護較多集中於慢性病的防治與控制,避免更多共病發生。但除了慢性病,應把更多眼光放在如何避免老年失能。
周明岳表示,臨床常見到年長個案,長期肌少症、衰弱,但沒有預防意識,等到狀況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才就醫,可能都為時已晚。
過去曾有統計,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肌少症發生率約為7%至10%,但僅有20%老年人知道自己有肌少症,其餘80%全然不知。
肌少症是一種肌肉流失影響身體機能的疾病,患者走動時容易累、沒力、跌倒,久而久之不僅體力、代謝機能會變差,甚至會影響情緒、食慾、精神狀態,同時增加跌倒受傷風險。
老人衰弱症的症狀則包含體重減輕、做任何事情感到費力、身體活動量不足,行走速度變慢、肌力握力也會變差。
周明岳表示,台灣社會除了面臨老年人口增加,也因少子化,可照顧人力變少,維持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更為重要。必須在中年就持續注意營養,保持運動習慣,存好骨本、肌肉本,以免老年陷入惡性循環。
此外,除了健康處方,周明岳說,老年人也比較容易因急症住院,如年輕人感染肺炎,可能住院幾天就好了;老年人可能就會住比較久,導致後續肌肉流失、體虛等問題,必須注意住院後長者能力保存的問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劉家秀晚間受訪時表示,因應高齡社會來臨,政府除了提供長照服務,照顧疾病或失能者,也著重健康促進和失能預防,包含注重運動、營養和社會參與。
劉家秀說,透過運動方案可逆轉年長衰弱,從去年9000多人方案參與者,參與前有20%有衰弱狀況,但參與後衰弱降到17%,長者自閉、退縮的狀況也改善,也會鼓勵地方投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避免孤獨的健康方案。(中央社)
看節目、買美食、拿好康,住宿券免費抽!快點我下載食尚玩家APP!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