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抗武漢肺炎有成,但社會質疑聲音沒間斷。流行病學專家李建璋今天說,隨高靈敏度抗體檢測試劑問世,可考慮對曾接觸確診者的醫護及相關接觸者進行抗體篩檢,釐清台灣社區感染狀況。
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平穩,截至10日,已連續59天沒有本土病例,防疫成績受國際讚譽。但國內也有不少聲音持續提出建議,認為應普篩或廣篩,了解台灣社會真實的感染率。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急診醫學科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在記者會表示,在後防疫時期,抗體檢驗可協助掌握感染率、致死率,釐清過去有沒有呼吸道檢體核酸檢測(PCR)陰性、但其實曾被感染過個案,有助流行病學研究進行,也可幫忙疫苗開發。
李建璋說,當人體被病毒感染,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幫助辨識並排出病毒,在感染後的5到7天間,IgM抗體會先出現,但很快會消失;在感染中後期、恢復期,約10至14天會出現IgG抗體,一般來說,此時傳染力較低,且通常患者已痊癒。
透過IgG抗體的個別檢測,李建璋表示,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抗體檢驗試劑臨時指引提到,抗體出現某種程度可視為有免疫力,篩檢抗體有助釐清是否有群體免疫力,只是此免疫力可持續多久還有待研究釐清。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日前舉行記者會,宣布將和彰化縣衛生局合作,進行萬人抗體篩檢;但從疫情指揮中心進行敦睦艦隊抗體檢驗結果可知,抗體結果解讀可能莫衷一是,專家必須多次開會才能定調,也凸顯抗體檢驗的複雜度和必要性。
李建璋表示,社會陸續有疑慮的聲音,質疑「蓋牌」或社會有無症狀者,到底有多少人曾經感染、死亡率是否有這麼低?如果檢驗IgG抗體,有助釐清相關的疑慮。加上若有高靈敏度抗體試劑,也有助排除解讀可能遇到的困難。
台灣曾有11例本土個案找不到感染源,李建璋說,這些個案未必是感染源不明,而是當前的手段沒有追到感染源,重驗抗體是釐清的手段之一。國際也有類似狀況,透過驗抗體追溯感染源、了解疾病傳播的路徑。
除了彰化縣擴大篩檢抗體,李建璋說,其他縣市可先觀望,或可先從高風險對象著手,如曾接受過PCR採檢者或曾接觸確診者的醫護,因PCR採檢可能出現偽陰性,未必是真的未曾感染。
不過,李建璋也說,他相信台灣廣篩抗體的結果會與當前疫情狀況差不多,應不會有極端情況,但透過抗體篩檢或許可安定民心,化解外界對疫情的疑慮。(中央社)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
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加入社團‧疫起發聲】
邀請世界各角落的你
加入Facebook社團【全球說疫情】
訴說封城和防疫大小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94299717696509/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