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異,極端強降雨、寒害或熱浪高溫的地球環境,都讓農漁養殖業的挑戰愈來愈艱難。為了打造穩定的生長環境,現在有不少科技人善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透過經驗數據化、趨勢監控、病害預警等機制,幫農漁民挑選抗病品種、控制變因、加速收成,目前已明喜看到成效。
環境控制的傳統方法,是在水下布置餵食網,如果2小時內,白蝦的飼料沒吃完,代表餌料放太多,可能浪費又影響水質。成大機械所畢業、今年39歲的郭言良,是台江地區養殖戶第三代,他不只在知名半導體大廠工作,還跟著學長顏榮宏研發養殖漁業專用軟體,用大數據養白蝦。
台江生技公司總經理顏榮宏:「牠都有進料,牠都有吃進去,都沒斷料,這個整個肝胰系統,是不是有呈一個風箏狀(代表健康)。」
科技漁夫郭言良:「隔了兩三天沒有去看,或者是一段時間發現,(水色)怎麼好像都差不多,但是其實裡面,已經在產生變化了都不知道,我只要有手機可以拍照,因為它只是去做水的顏色,三原色去把它做分離掉之後,然後去看紅綠藍這三條線的水色變化這樣。」
台江生技公司總經理顏榮宏:「水尾就是這個水車在打的時候,它會拖一條很長條的蛋白質沫,那這個蛋白質沫,如果愈拖愈長呢,表示底下的有機質就愈來愈多,那表示它有機質分解的速度,是一個固定的模式,那這樣水下的生物,也不會因為有機質太多,然後有毒氣體的增生造成牠的不適。」
平時魚塭的水色有綠有紅、深淺不一,然而南部夏日炎炎,有利水中細菌繁殖、藻類生長,如果池水變色,代表水底累積有機物質,魚蝦容易染病、大量死亡,郭言良使用的APP,不用裝設高價感測器,只要把水色和水尾即時影像,上傳雲端、進入伺服器,抽離色彩、剩下藍綠紅三原色後,會轉化出數據、形成趨勢,再回傳使用者手機,邊緣運算技術或許進入門檻不高,但最具價值的,就在後台專家諮詢。
台江生技公司總經理顏榮宏:「當藍色的曲線是往下的,表示這個水質即將要有問題,要變壞,那未來這個大數據,都可以透過機器人的自動判讀,會給你一個提醒或一個警示說,告訴你現在這時候你水車要多開,或者是要換水,或者微生物製劑要多加,或者是飼料要減少。」
同樣接下祖傳養殖事業的顏榮宏,發揮生技碩士專長,耗費4年開發APP,軟體上線2年來,已有56處養殖池加入,未來做到AI應用後,還能疫病示警,甚至打破地域侷限。
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有處研究香蕉的秘密基地,全球超過1千個品種,其中200多種,飄洋過海來到台灣。
台灣香蕉研究所所長趙治平:「就有這個所謂什麼美人蕉啦、蛋蕉啦你看它都是瘦瘦細細的。」
來自世界各地,外型千姿百態,香蕉不只能當水果吃,全球7成以上國家,更把香蕉當主食,重要性僅次於稻作、小麥和玉米。成立超過50年的台灣香蕉研究所,在屏東打造種原庫,長期鑽研黃葉病防治,學術地位國際數一數二。
台灣香蕉研究所所長趙治平:「因為很多土壤病害啊,黃葉病就是土壤病害,然後這個,比方說你天氣熱的時候,那個地面也會傷害到它的發育,(土壤)經過人工消毒,高溫消毒滅菌,然後這個再加上合適的一個,土壤的養分的配方。」
黃葉病等於香蕉的世紀絕症,隨著地球發高燒,植物病害、產量異常的狀況時有所聞,尤其香蕉是大宗作物,全台種植面積1萬6千公頃,如何透過挑選抗病品種,打造溫室防風,以及土壤滅菌、架空種植風險,是一大難題。
品改暨種苗培育組研究員黃世宏:「黃葉病是一個土壤真菌嘛,那你如果說土地裡面有些黃葉病菌,那你澆水的話,孢子就跑上來嘛,所以這苗還沒種到田裡面,就已經可能被感染了,那架高它的一些好處就是說,除了可以避免一些病害,另外它比較通風,我們植株的話在這裡面根系的發育,也都會相對地都會發育得很好啊。」
來到種苗培育區,裡頭的溫溼度、光線,都能藉由系統自動控制,香蕉研究所與光電能源系統廠大同,聯手打造種苗智慧馴化溫室,把香蕉的下一代顧得頭好壯壯。
品改暨種苗培育組研究員黃世宏:「一般情況下,育苗大概4個禮拜啦,那以我們有這些控溫的設施,大概可以變成3個禮拜就出苗,這樣等於是說我們的效率就增加嘛。」
往年供苗期,多在11月到隔年3、4月,不過冬天容易寒害,農民只能延後種植、集中夏季收穫,最後產銷失衡、價格低落,科技溫室不只讓蕉苗,一年四季穩定產出,產量更有效增加25%。
大同公司家電事業部經理郭洲獎:「它遮蔭的情況下光線會比較弱,那溫度高所以它會有徒長的情形,那這個時候我們會在遮蔭的時候,會開特殊波長的光去讓它不要徒長,所謂徒長就是說它就是抽很長,然後瘦瘦的,這樣的種苗會比較不健康。」
6年多前投入植物工廠的大同公司,培養出一批農業人才,他們把機電、太陽能與馬達做到系統整合,搶攻設施農業商機。
大同公司家電事業部處長李文顯:「它負責偵測自動溫室裡面的溫度跟濕度,那提供數據到我們的後台,做一些數據的蒐集跟分析,它溫度低於到16度的時候,我們後面的加溫器就會啟動,當它溫度超過35度的時候,我們的風扇水牆就會做啟動。」
手機遠端遙控是必備功能,蒐集各種感測數據,進行邏輯分析,透過天窗、遮蔭、加溫器、噴霧、循環風扇或水牆自動控制,打造100分的生長環境,也成功幫台灣蕉苗搶外銷訂單。
文化大學大氣系副教授兼主任曾鴻陽:「那麼多的氣象衛星它在做什麼,那當然它也希望透過這些衛星的監測,把這種科技的成果落實到民生,大氣環境的變化,包含土壤跟大氣裡面化學成分的變化,看我們能不能夠去事先能夠瞭解,這種台灣可能會面對的氣候的改變,會是什麼型態的出現。」
全球氣候變異,趨勢難以逆轉,運用科技防災、減災和育種,讓台灣農漁業看到新契機。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