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所提出氣候變遷報告,全球受海洋熱浪影響,最高90%的當前海岸濕地預期將在2100年前流失。學者認為台灣需加強產政學系統整合,才能因應。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辦台達氣候沙龍,重點解析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所提出「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海洋熱浪的頻率加倍,且更持久、更強、更廣。
報告強調,全球各地較小型的冰川,世紀末將有8成消失融入海中。整個21世紀及之後,格陵蘭與南極冰層預估將持續以增加的速度流失,在高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這些永凍圈變化的速度與幅度預估將會在21世紀後半葉進一步增加。
報告指出,全球20%到90%的當前海岸濕地預期將在2100年前流失,基於相同的假設,預估在2100年前,每年海岸洪水氾濫的傷害將比現今水準增加2至3倍。
報告提到,由於人類活動所致的氣候變遷增加觀察到的降水、風及極端海平面事件,可能導致颱風所形成的強度增加。而20世紀以來的海洋升溫,已造成漁獲潛力降低,許多區域中,魚類與貝類數量因全球升溫與生物地質化學變化的直接間接影響而減少。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表示,近年台灣極端氣候事件(極端天氣)愈來愈多,並舉例2001年颱風納莉造成台北淹水,但隔年春天台北發生乾旱,兩件加起來機率是1萬年才發生一次。另外,2018年春天曾文水庫缺水,同年8月高雄淹水,不到20年內台灣遇到2次,過去沒這樣的情況。
童慶斌指出,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除了衝擊沿海定置網漁業外,更影響全球交通網絡。以台灣為例,98%能源、70%糧食依靠進口,氣候變遷除了影響港口外,更強的暴雨、強風,對航空業也有一定衝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這份報告重點是海洋和冰凍層受到巨大影響,全球暖化是海洋暖化,90%的熱流入海洋,會影響海流系統。
陳昭倫指出,若氣溫上升攝氏1.5度,可能導至70%至90%珊瑚礁死亡,若上升至2度,則高達99%死亡。根據報告,珊瑚礁白化狀況現已加速為5到6年,未來可能縮短為3到4年。目前已知珊瑚礁是10萬種生物的家,就人類而言,全球10億人口仰賴健康的珊瑚礁生活,超過千億美元產值的觀光與漁業經濟效益。
陳昭倫表示,如果現在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排」和「移除」,到2030年之前才有機會將增加的溫度控制在1.5度內。而台灣的大潭藻礁具有「固碳」的功能,有機會成為台灣、甚至未來全球減碳很重要的生態系。
童慶斌指出,政府、民間為氣候變遷其實做得不少,但沒有標準化、整合化的方式,科學和政策的結合不足,也缺乏監督機制。像是因應淹水,產業若要加入國際供應鏈,就需要提升自己防災的能力,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才能順利推行。(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年末運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