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購物袋、環保吸管推出,以及各式標榜可自然分解的材質,塑膠袋與塑膠吸管已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唯一選擇。然而,關鍵仍在於「源頭減量」,並落實回收。
台北市2013年推出「環保二次袋」,兼具購物及專用垃圾袋功能;2018年配合全國擴大限塑,台北市推出「環保兩用袋」取代二次袋,超商、量販店等不再販售一般塑膠袋,而飲料店、麵包店等7大類管制對象也不能免費提供塑膠袋。
而從7月1日起,4類限制對象內用環境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包含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
台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代科長楊維修指出,推動限塑政策以來,自行攜帶購物袋、環保吸管的人越來越多,「其實各種材質,像是不鏽鋼、竹子等,這些東西的出現就等於取代了塑膠」。
除此之外,生質材料因其可被生物自然分解的特性也前景看好。然而楊維修指出,從環保的概念來看,最重要的是源頭減量,舉凡一次性袋子、餐具等「能不能就不用、若要用就重複使用」,用完就丟的產品都不建議。
目前環保署規範的限塑對象不包含小吃店或路邊攤等,因此逛夜市、外食或買菜等還是會拿到塑膠袋。楊維修表示,塑膠袋本來就是清潔隊回收項目之一,鼓勵民眾將乾淨的塑膠袋收集起來,於垃圾清運時間拿給清潔隊回收。
楊維修表示,這些乾淨的袋子會分解成塑膠粒,再製成塑膠產品,而用過的塑膠餐具、沾染上油汙的塑膠袋塑膠盒等等,因回收之後還要耗費資源清洗,因此可以直接丟掉。
限塑政策帶起的不只是自備購物袋及環保吸管趨勢。楊維修表示,以客觀指標而言,便是兩用袋取代了業者自行製造販售的塑膠袋;而據觀察,越來越多人攜帶可重複使用餐具及杯子,顯示源頭減量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