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針對中老年人調查發現,近4成沒規劃退休生活,且感到最欠缺的是經濟能力、身體狀況和沒有運動習慣。專家提醒,養兒防老已是錯誤觀念,應及早準備退休規劃。
董氏基金會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進行「50歲以上民眾退休及老年預備的需求現況」調查。結果發現,近8成受訪者有意識自己已屆退休(老年)年齡,但近4成民眾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今天在記者會表示,調查發現,6成受訪者情緒狀態穩定,但近2成情緒起伏不定,且有超過1成明顯有憂鬱情緒,需要專家協助。其中女性「最近一週有憂鬱情緒」的比率又明顯高於男性。
調查也發現,開始參與各種退休生活或課程的女性比率高於男性;近半年每週運動頻率愈高者,會愈覺得自己快樂,甚至是「非常快樂」。
葉雅馨說,受訪者認為,退休生活最重要的依序是「良好身體狀況」「穩定情緒狀態」「保有人際互動」;但目前最感欠缺的是「經濟能力」「身體狀況」「運動習慣的建立」。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臨床上有許多引發老年憂鬱症的個案都是發生在退休之後,因過去汲汲於工作,退休頓時失去生活的重心,感到人際失落、孤獨,就容易引發憂鬱情緒。
蔡佳芬建議,陪伴者可從長者的語言及行為面向觀察,當長輩常說出負面想法,如覺得自己沒用、沒朋友,行為上開始常抱怨身體疼痛、原來有興趣的活動都不感興趣了、沒食慾、體重減輕等,就要特別注意。
葉雅馨說,老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有意識到退休時,就應該開始準備,而不是等到年紀大了才開始煩惱。如長者都會憂慮經濟問題,就必須儘早規劃。過去很多人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這已經是錯誤觀念,應有老年後要獨立生活的準備。
蔡佳芬表示,長者應找到抒壓方式,如多出門曬太陽,除有肢體活動,同時也因為出門就會與人互動,建立交友圈,慢慢發展後可當志工,再次追求個人價值及成就感,找回被需要的感覺。
董氏基金會推出「預約樂齡新舞台」老年憂鬱防治短片及「未來更幸福!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樂齡圓夢實踐家」兩本書,提供民眾計劃未來、享受樂齡生活。(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