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灣已經推動限塑政策10幾年了,不過國人每年還是會用掉152億個塑膠袋,濫用的情況依然常見。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民眾沒有善加分類,後端環保人力也無法處理,多數塑膠袋還是進了焚化爐。環保署表示,PE、PP等材質的塑膠袋,焚化後不會產生戴奧辛,因此未來將推動廢塑膠袋轉作生質燃料,擴大去化管道,也順帶減少生煤需求。
友善環境生活小舖工作人員杜佳英:「給客人我們的保鮮盒讓他們可以帶走,然後下次他們再來店裡的時候,再把保鮮盒還回來就可以了。」
大方出借保鮮盒,取代一次性塑膠盒或塑膠袋,這間位於桃園巷弄裡的小店鋪,專門販售在地農產,或來自尼泊爾、柬埔寨的友善環境生活小物,像是竹片編織的茶葉過濾器、手縫布作衛生棉、香茅艾草作成的沐浴包、馬毛或豬鬃牙刷,還有天然蕁麻織成的沐浴巾等等,減塑生活其實並不難。
食物袋沾到醬汁,拿小蘇打水清洗曬乾,就可重複利用。
友善環境生活小舖共同創辦人林琳:「這樣子的一個推廣,還蠻獲得消費者的喜歡,因為他們覺得欸,這個木盒他們使用完護唇膏之後,他還可以裝小東西。」
誰說護唇膏的包裝一定得是塑膠製,另外在地農產禮盒組改採竹籃包裝,提著買菜或收納零碎物品,實用性也很高。
友善環境生活小舖共同創辦人林琳:「因為我們要趕去上班,所以(塑膠袋)這個東西就變成,我只想要花一秒的時間去解決這件事情,但當你有意識的覺得欸,我們家剛好有保鮮盒,或是我有一個什麼樣子的,一個布袋把它包裝起來,其實這件事情它就也解決了。」
根據統計,每個塑膠袋平均被使用的時間只有12分鐘,為追求一時方便,對環境的破壞卻是無止盡。雖然國人平均每年使用量,從2002年推動限塑政策前的200億個,陸續降到現在的152億個,但平均每人每年還是會用掉660個購物塑膠袋,數字相當驚人。
更嚴重的是,民眾濫用塑膠袋、分類又沒做好,後端環保隊員無力處理,因此塑膠袋只能送進焚化爐,或被隨意丟棄或大量堆置,如果不從源頭下手、擴大減量範圍,台灣的塑膠垃圾危機只會更加嚴重。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現在它進焚化爐也是一個能源回收,可是因為它的能源效率不好,而且就是說因為它沒有分類得很好,要能夠乾淨的,我們就可以來做一個,物質的回收就是再做成塑膠製品,那另外如果是說已經髒汙,或者是分類也沒有辦法很確實,我們就作為替代燃料。」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塑膠袋限用政策它只管制14大對象,並不是全面的管制,那很多塑膠袋使用量大的,比如說像早餐店一些有店面的餐飲業,還有傳統市場其實都沒有管制。」
尤其網購興起、塑膠包材暴增,如何協調業者減少用量,或建立回收機制,成了當務之急。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包裝)材料要盡量少用,還有這個材質要盡量單一,以利於後面的回收,小型的回收站就是可以再回收的部分,譬如說包膜的部分,那能夠回收的效果更好,譬如說是不是賣場它可以自制,它可以願意來回收這個東西。」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