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鰺」是台灣近沿海主要的漁獲,年產值高達40億元。為資源永續,漁業署研議在現行每年6月禁漁期外,2月分再禁漁20天,不過竟然 同時開放100噸以上扒網漁船進入鯖魚主要產卵場「紅火心」捕撈,讓保育團體齊聲反對。但鯖鰺協會也跳出來表示,一組扒網漁船成本都要上億元,漁民不會只炒短線不顧未來生計。
漁民吳志賢:「這個大概兩條一公斤。」
靠經驗、用目測就可以估出鯖魚的大小,南方澳漁民吳大哥,昨天晚上趁著天氣尚可,趕緊去捕撈一趟回來。這一條條鯖魚按照大小分裝之後,準備送往各地魚市場批發。
天氣差,漁獲量也不佳。一天捕撈的鯖魚只有大約298斤,比起平常天氣好動輒3、4萬公斤,差了許多。
記者李頂立:「在我手上的這個就是昨天剛捕撈上來的鯖魚,根據漁民透露像這樣約半公斤的大小,在魚市場批發價大約是1公斤50元左右。其實鯖魚是台灣近沿海漁獲和產值最主要的來源,台灣近沿海漁業產量1年約16萬噸,其中的鯖鰺漁業就占超過一半,每年產值高達40億元。」
為了保護鯖鰺漁業,農委會2013年起實施每年6月禁漁1個月,去年大選前也拍板每年2月禁漁20天,不過同時開放100噸以上扒網漁船,1到5月可以進入紅火心漁場捕撈80天,最快農曆年後上路。
記李頂立:「台灣鯖魚的產卵場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在東北海域,一個是在蘇澳的紅火心,所謂的紅火心指的是燈塔射出去的紅光,從南方澳往東大約5.5海浬到6.5海浬左右,湧升流會把浮游生物群聚,成群鯖魚會迴流到這邊產卵。」
但開放百噸大船消息一出,引起部分學者和保育團體反對,民國101年鯖鰺漁獲量尚有8萬公噸,但107年僅維持在7萬多公噸,呈現下滑趨勢,保育團體認為過去的禁漁成效還沒有明朗,開放太過草率。而長期觀察海洋領域的邵廣昭博士則憂心,對生態多元性來說,存在一定風險。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鯖魚本身其實是食物網金字塔下面底層的魚,因為雖然它一條魚大概15~20公分長,但是因為它的壽命比較短,恢復力比較強,所以它是很多大魚的食物。現在令我們比較憂心的是,連下層的魚現在資源上都不夠了,所以這其實真正是一個警訊。」
不過台灣鯖鰺漁業協會秘書長邱嘉進,為當地漁民喊冤,說一組扒網漁船成本上億元,船主不可能炒短線讓魚貨斷炊,過去還自訂公約,魚體太小、鯖魚價低於15元,就自動啟動休漁3天,這種模式已運作過兩次。
台灣鯖鰺漁業協會秘書長邱嘉進:「(漁民)一定會比任何人包括環保團體,還懂得還知道要如何來珍惜漁業資源的永續。到時候如果魚貨量減少,或其他比較負面的情形出來的話,那我們也會支持漁業署來做滾動式檢討,來做其他政策上面的調整。」
漁民吳志賢:「漁船休漁,問題是冷凍廠怎麼辦,這個區塊政府完全沒有去想到,這個影響層面比船層面還大。」
針對各界爭議,漁業署僅發布聲明指出,開放百噸漁船進入紅火心,仍在辦理修法預告相關作業,預告後也會有60天的預告期,蒐集意見後會再行檢討。
當漁民生計遇上了海洋保育,漁業署的決策無法讓所有人滿意,要如何取得平衡,有賴當局者智慧。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