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表示,孩子6個月至5歲是腦部的黃金發育期,親子共讀是促進腦部發育的一大關鍵,但親子共讀不是有讀有保庇,孩子根據年齡不同,童書選擇、互動方式也是一大學問。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今天舉辦「親子共讀培訓暨健康素養促進研討會」,邀請美國推廣親子共讀的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創辦人兼醫師貝瑞(Barry Zuckerman)分享他親子共讀的好處。
貝瑞表示,孩子出生時的腦部雖有細胞,但必須透過外在刺激來連結,促進學習和語言發展,包括笑容、說話等都能有效促進細胞間的神經迴路發展,孩子腦部3歲以前會完成近80%的發展,因此6個月到5歲的孩子都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親子共讀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貝瑞解釋,親子共讀並不是單純唸書給孩子聽,而是透過童書和孩子對話,問孩子「這是什麼」、「這個東西有幾個」促進親子互動。
研究也證實,對話次數越多的孩子,腦部語言區面積大小也會越大,代表腦部發展較好。
身為小兒科醫師的貝瑞說,目前已有許多實證證實,親子共讀跟打疫苗一樣重要,疫苗可以避免孩子感染特定疾病;親子共讀則可以影響大腦,保護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會有太多失敗,提供孩子更長遠的健康。
不過,在培養孩子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困難,家長的經濟程度及教育程度是重要關鍵,貝瑞舉例,有些國家本來就沒有閱讀的文化,也不容易取得童書,自然就不瞭解讀書的重要性,另外像是孩子缺乏語言接觸,或是接觸過多的3C產品等都是親子共讀的障礙。
貝瑞說,書就像有魔法的工具,不僅可以刺激語言、記憶力、專注力、手眼協調等,翻頁也是很好的肌肉訓練,這些都是3C產品無法取代的,但父母在陪孩子閱讀的時候,也要注意孩子是否專心,如果不專心或沒興趣,代表應換個方式和孩子互動。
親子共讀不是有讀有保庇,童書選擇也是一門學問,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表示,6個月到1歲的孩子對於嬰兒的臉很感興趣,因此建議挑選有嬰兒臉龐的布書、洗澡書。
若家中是1歲到1歲半的孩子,則適合厚紙板書、布書、硬頁書、觸摸書,內容有圖畫、動物且內文有韻律,和生活領域息息相關的內容;1歲半至2歲的孩子適合厚紙板書,內文有重複句子及有韻律的文字,將閱讀成為生活作息的一部分,例如睡前故事時間。
至於2到3歲的孩子,適合故事情節較多的紙頁圖畫書,可以建立安全互動的氛圍,唸到熟悉的句子時停下,讓孩子接著說完。
陳宥達也提醒,父母陪著孩子念書時,與書本至少保持30公分以上距離,避免在晃動的車內及直射日照下閱讀,保護孩子的眼睛;此外,協會也製作學齡前親子共讀衛教單(https://goo.gl/jQbjF5),提供給父母參考。(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