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水保局局長李鎮洋今天說,4年期「氣候變遷下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進入第二年,發現大規模崩塌點超過1000處,其中34處人口較多,研擬納跨部會建立擴大疏散預警系統。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今天在台北市君品酒店召開「2018台菲坡地災害國際研討會」。
李鎮洋接受中央社採訪時指出,民國85年發生賀伯颱風後,國家費時10幾年開始研究土石流警戒因子、建立疏散方案,執行疏散時原本面對的困難,也在一次次保全人命後獲得配合、愈來愈有成效,顯示「人民也是需要學習、教育,有充分資訊就願意配合」。
李鎮洋並說,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奪走小林村475條人命,研究發現跟氣候變遷有關,是短時間暴雨導致的「非常大規模崩塌」,而且複合型災害,包含土石流、崩塌,以及形成堰塞湖,又潰洩等連續性演變的結果,很擔心其他地方也可能發生。
他強調,4年期「氣候變遷下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編列總預算新台幣34億元,106年起執行,今年執行到第二年,已查出台灣會有大規模崩塌的地點不少,有1000多處,篩選出有人居住、需要人口保全34處,優先做減災、監測活動性跟危險性的處理。
他說明,一方面減災外,一方面要研究發生因子,包含地質、雨量、地下水等,計畫完成會有初步幾個因子出爐,例如雨量;但是目前水文條件到什麼程度會發生大崩塌還不明確,要再做很多探討、對照外國研究。
他並說,4年計畫完成後,還無法做到發布警訊的程度,但是會有比較完整的結論出爐,然後跨部會整合、研議做法,未來會納入目前的土石流預警系統擴大規模執行,包含農委會水保局與林務局、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公路總局、各縣市政府、軍、警、消防等,期望4到8年後有個有效的大規模崩塌預警疏散系統產生。
他補充,就像土石流紅黃警戒發布、疏散作業一樣,全世界只有台灣在做,比較辛苦,花十幾年才做出來,為的是減少氣候變遷下的生命財產損失。
他說,目前既有的成果經驗,並已開始跟新南向國家及日本分享,包含在泰國已建立水土保持外交室,跟越南簽署MOU,今年已擇定地點,準備建立土石流觀測站示範區,也打算跟菲律賓合作氣象預測等。
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表示,台灣在坡地的監測、局部氣候預測、疏散避難的社區網絡運作等作為領先全球,將與新南向國家分享,並作為國內進行農業建設、國土規劃時的參考。(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