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今年第二年舉辦,連兩年有657人報名參賽,有愈來愈多的學生關注生態文明、永續發展議題,首奬方面,平面類由政治大學「老屋留下了,然後呢?居住權與文史保存的拔河」獲得,影片類短版由世新大學「萬物『虻』生 黑水虻的永續農業」獲得,影片類長版則是玄奘大學「給我生存空間!大潭藻礁的嗚咽」獲得,至於融媒體類的首奬從缺。
今年拿下影片類長版首奬的周均庭,去年曾獲得影片類佳作,周均庭對於第二年再度站上講台感到不可思議。但觀塘環評案日前通過,一句「拿觀潭換深澳」,讓她深感心痛和遺憾。
 
「謝謝玄奘大學的陳忠治老師,沒有你一年來的陪伴,我們沒辦法拍成這部作品」,周均庭再接再厲,今年拿下首奬,擔任專業組影片類評審的諸葛俊,也坐在台下,當他聽到周均庭說:「感謝諸葛俊老師四年來教導我們,教我們什麼是新聞價值、什麼是記者應該要堅守的新聞魂,讓我想要用自己的專業來回饋社會!身為他的學生我真的覺得好幸運。」也不禁感動拭淚。
周均庭表示,連兩年參賽,燃燒心中的新聞魂,希望透過這部作品,能讓千年藻礁保存下來,但好可惜最後仍不能阻擋中油開發案。另一位作者馬來西亞僑生陳佩美說,為了製作大潭藻礁的專題,她們一個月出機二至三次,展開田野調查,深深被當地藻礁保育人士的付出所打動,未來她會用更多的影視作品來關心台灣的土地和環境。
來自中國大陸的輔大四年級學生徐榕笛,首度參賽的他,以「報導者余志偉 有這麼一種困惑來自理想」獲得影片類短版優等奬,他開心地說要發簡訊給余志偉,分享喜悅,很感謝余志偉願意接受採訪,藉此傳達生命中做為記者的感悟和經歷。徐榕笛說,在商業媒體競爭環境中,如何堅持新聞理想,發揮媒體第四權,是一個艱難的課題,他自己也還在找尋答案中。
 
台灣大學「農藥對決四小時系列報導」獲得平面類優等奬,這次特地從澳洲趕回台灣領奬的陸生高祺表示,在台灣社會中深度探訪查詢,更讓她的熱情有所傾注。「我們希望全球新聞界同仁和莘莘學子們可以讓台灣的聲音發出去,讓世界關注到台灣的發展和困境,尊重這個讓我們世界華人引以為傲的地方。」
學生組平面類優等奬「油車間復興運動 喚醒沉睡的味蕾」是輔仁大學李偉皓、楊婷婷第一部作品,投稿在輔大生命力新聞,還是菜鳥的他們,一出手就得獎,還雙料入圍影片和平面類。他們表示,農業是立國之本,但是現代化時代,農業漸漸被忽視,「希望透過我們的報導讓大家看到更多傳統農業,能夠記取歷史的脈絡。」
世新大學以「萬物『虻』生 黑水虻的永續農業」獲得學生組影片類首奬,曾理均說,台灣每年可以產生195萬公噸的廚餘,換算下來每天至少有五千公噸,但是透過黑水虻,可以解決這麼多的廢棄物,或許是看到一道曙光。但其實我們要知道,「所謂的永續利用,並不是說把廢棄物解決就好,而是要從源頭根本解決,那才是真正的永續意義!」「也希望有一天我們能跟自然和諧共生、永續前進,我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首度參賽的政治大學,以「它『衣舊』美麗,但『衣燃』不環保」獲得學生組融媒體優等奬,劉芳妤、謝羽蓁說,透過製作作品,學習資料新聞學的表現型式。
另外,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首度有自由投稿人獲得奬座,曾在壹週刊擔任攝影一年的徐仲彥,今年上半年離職投入導演工作,目前他也是台藝大的研究生,這次以「憫農」獲得專業組影片類短版的優等奬。
徐仲彥說,他在電商工作時認識稻農翁良材先生,很認同翁良材的務農理念,離開壹週刊工作後,著手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希望能夠藉由這部影片,讓更多人關心我們台灣的農業,也讓還在務農的農民們,不論是年老或是青農,能夠更有動力的堅持下去。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今年拿下影片類長版首奬的周均庭,去年曾獲得影片類佳作,周均庭對於第二年再度站上講台感到不可思議。但觀塘環評案日前通過,一句「拿觀潭換深澳」,讓她深感心痛和遺憾。
「謝謝玄奘大學的陳忠治老師,沒有你一年來的陪伴,我們沒辦法拍成這部作品」,周均庭再接再厲,今年拿下首奬,擔任專業組影片類評審的諸葛俊,也坐在台下,當他聽到周均庭說:「感謝諸葛俊老師四年來教導我們,教我們什麼是新聞價值、什麼是記者應該要堅守的新聞魂,讓我想要用自己的專業來回饋社會!身為他的學生我真的覺得好幸運。」也不禁感動拭淚。
周均庭表示,連兩年參賽,燃燒心中的新聞魂,希望透過這部作品,能讓千年藻礁保存下來,但好可惜最後仍不能阻擋中油開發案。另一位作者馬來西亞僑生陳佩美說,為了製作大潭藻礁的專題,她們一個月出機二至三次,展開田野調查,深深被當地藻礁保育人士的付出所打動,未來她會用更多的影視作品來關心台灣的土地和環境。
來自中國大陸的輔大四年級學生徐榕笛,首度參賽的他,以「報導者余志偉 有這麼一種困惑來自理想」獲得影片類短版優等奬,他開心地說要發簡訊給余志偉,分享喜悅,很感謝余志偉願意接受採訪,藉此傳達生命中做為記者的感悟和經歷。徐榕笛說,在商業媒體競爭環境中,如何堅持新聞理想,發揮媒體第四權,是一個艱難的課題,他自己也還在找尋答案中。
台灣大學「農藥對決四小時系列報導」獲得平面類優等奬,這次特地從澳洲趕回台灣領奬的陸生高祺表示,在台灣社會中深度探訪查詢,更讓她的熱情有所傾注。「我們希望全球新聞界同仁和莘莘學子們可以讓台灣的聲音發出去,讓世界關注到台灣的發展和困境,尊重這個讓我們世界華人引以為傲的地方。」
學生組平面類優等奬「油車間復興運動 喚醒沉睡的味蕾」是輔仁大學李偉皓、楊婷婷第一部作品,投稿在輔大生命力新聞,還是菜鳥的他們,一出手就得獎,還雙料入圍影片和平面類。他們表示,農業是立國之本,但是現代化時代,農業漸漸被忽視,「希望透過我們的報導讓大家看到更多傳統農業,能夠記取歷史的脈絡。」
世新大學以「萬物『虻』生 黑水虻的永續農業」獲得學生組影片類首奬,曾理均說,台灣每年可以產生195萬公噸的廚餘,換算下來每天至少有五千公噸,但是透過黑水虻,可以解決這麼多的廢棄物,或許是看到一道曙光。但其實我們要知道,「所謂的永續利用,並不是說把廢棄物解決就好,而是要從源頭根本解決,那才是真正的永續意義!」「也希望有一天我們能跟自然和諧共生、永續前進,我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首度參賽的政治大學,以「它『衣舊』美麗,但『衣燃』不環保」獲得學生組融媒體優等奬,劉芳妤、謝羽蓁說,透過製作作品,學習資料新聞學的表現型式。
另外,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首度有自由投稿人獲得奬座,曾在壹週刊擔任攝影一年的徐仲彥,今年上半年離職投入導演工作,目前他也是台藝大的研究生,這次以「憫農」獲得專業組影片類短版的優等奬。
徐仲彥說,他在電商工作時認識稻農翁良材先生,很認同翁良材的務農理念,離開壹週刊工作後,著手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希望能夠藉由這部影片,讓更多人關心我們台灣的農業,也讓還在務農的農民們,不論是年老或是青農,能夠更有動力的堅持下去。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