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表示,高達9成癌症患者由於腫瘤、治療、心理壓力等原因導致「癌因性疲憊症」,不僅睡不著、吃不下,患者甚至可能抗拒治療,但癌疲憊其實不用隱忍,只要用對方法就能有效改善。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調查,高達9成2的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其中有1/4更是中重度疲憊症,困擾程度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及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癌因性疲憊症」到底是什麼?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瑞坤今天受訪時表示,癌因性疲憊症發生的原因很多,舉例來說,腫瘤本身就會消耗患者的營養,導致肌肉無力、出現疲憊,另外像是心理壓力、化學治療也會導致癌疲憊。
謝瑞坤說,一旦癌疲憊找上身,患者整個人都會很累、很無力、沒食慾,漸漸免疫系統就會降低,恐陷入一天比一天更累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狀況在癌症晚期患者身上最為嚴重,拖得越久、身體狀況越多。
癌疲憊恐讓患者失去求生意志,不容小覷,謝瑞坤指出,很多癌症患者以為治療過程中感到疲憊是正常的,從未考慮解決它,但歷經各種治療恐讓疲憊症狀加劇、心力交瘁,最後累到不想再接受治療。
但事實上,癌疲憊不僅可以預防,也是可以治療的,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台灣腫瘤護理學會今年首度制訂「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統整出預測、治療癌疲憊的方法,讓患者透過量尺定期評估,在抗癌路上不要累垮。
謝瑞坤說,本身體型削瘦或是接受強力化療的癌症患者,是癌疲憊的高危險族群,建議治療前就要定期運動、維持肌力,也不要做超過體力負荷的運動,適時保存能量,治療後「把運動當成藥物」,根據身體狀況請醫師推薦適合的運動,都是經過科學證實的有效方法。
如果運動仍無法改善癌疲憊,目前也有中藥提煉物等藥物可以治療,有助減緩疲憊症狀,他呼籲,癌症患者應勇於向醫護人員表達疲憊症狀,而癌症的住院病人可以每日評估一次疲憊情形,門診患者則於每次回診時接受評估,讓治療更有動力。(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