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迷思阻就醫 醫盼思覺失調症去污名


發佈時間:2017/08/29 19:10
最後更新時間:2017/08/29 19:10
示意圖/TVBS
示意圖/TVBS

台灣精神醫學會今天發表調查發現,一般民眾對思覺失調症存有迷思,包含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及「無法工作」,迷思會阻礙患者就醫,融入社會的路更遠。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腦部疾病,以此病症的盛行率推估台灣約有7至10萬名患者。可能發病原因包含遺傳、個人體質、外在刺激、環境壓力因素等,具體原因不明確。發病後會影響認知、情感與情緒功能,出現不合現實的想法。除了部分行為出現障礙,其餘與一般人無異。

 

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今年進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發現,一般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錯誤迷思,病友日常生活中也自覺受到歧視。

調查發現的三大迷思包含「罹患思覺失調症很羞恥、無法見人」、「思覺失調症病友具有危險性」、「思覺失調症病友無法工作」。

另一份對病友的調查則發現,4成病友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看精神科;4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近5成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拒絕或歧視。
 

賴德仁說,所謂的「失調」意指疾病「恢復的可能性」,透過治療能穩定控制症狀。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有迷思及污名化,甚至會稱病友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

隨精神治療發展,賴德仁說,思覺失調症就像其他疾病,積極治療有助疾病控制,現在藥物進步,副作用減少,病友如果及早治療,停止腦部退化,精神狀況都可以維持很好。他有不少病人經過治療可穩定生活、工作,不管是當老師、會計等,在職場也能持續發揮。

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暨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但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演變成難治型的患者。

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犯罪行為是一個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的複雜問題,罹病不等同於是不定時炸彈、或有暴力傾向。

張家銘也說,研究發現,病友經治療後5成可持續工作,約2成病友能從事全職工作,患者和家屬應勇敢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且持續社區追蹤、復健,社會也應更友善、給予支持。

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對象為全台22縣市18歲以上一般民眾,調查日期為今年6月27日至7月5日,問卷有效樣本數為1088份;另由病友填答的思覺失調症精神康復者問卷調查,對象是全台22縣市思覺失調症病友,調查日期為今年6月27日至7月5日,有效樣本數為262份。 (中央社)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 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萬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思覺失調症#幻覺#迷思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62

0.0501

0.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