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指出,在兒童心智科最常見到的小患者就「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簡稱過動症)」的孩子,比率超過50%,每2個孩子就有1個有這方面的醫療需求。
台中醫院精神科蔡禮后醫師表示,這些來診間報到的孩子常因有同儕關係不好、情緒控管能力不佳、學業成績不好、上課會發呆、不專心、不交作業而說謊、和同學言語或肢體衝突、功課寫很慢、閱讀有障礙、自傷行為、態度惡劣好辯、上課愛講話等原因被家長帶來就醫。
過動兒3-5歲間 症狀明顯
蔡醫師解釋,過動症分成不專注型、過動衝動型和混合型。而過動的症狀,在學齡前3-5歲的階段,通常會非常明顯。除非是很輕微的案例,否則在這時期的過動兒很容易在家中、學校或是同學間產生些問題。
「明確架構」 助過動兒行為管理
蔡禮后醫師建議,此症常造成孩子自尊心低落,通常學業或工作上都屬低成就。這些孩子特別需要一套有組織、一致的、可預期的「架構環境」。
孩子對於這種「架構」需要非常清楚,像是,什麼是我該做的、什麼是我不該做的?如果違反,會有什麼後果?經過如此的行為管理以後,孩子會比較有能力根據外在的限制而作出恰當的反應。
同時,家長父母與長輩必須堅持此原則,家中成員都應要一致性地、對孩子有意義地不斷執行規矩。因此,蔡醫師建議,可分成以下4個步驟執行,並且為了防止孩子找漏洞,得事先想到執行的問題:
- 告訴孩子在某種況下什麼是被期待的行為。例如:晚餐時在20分鐘內吃完盤的食物。
- 告訴孩子做或不做會有什麼結果。
- 給孩子機會去決定他要不要做。
- 要孩子為其所做的選擇負責,承擔後果。
處罰孩童 恐有反效果
蔡禮后醫師表示,家有過動兒,家長的壓力會非常大,所以有可能處罰孩子時會情緒失控,與其自責,不如嘗試下次做得更好。而且要主動出擊,不要被動反應。可以採用「暫停」的處罰方式。
行為管理是最被廣泛使用且證實有效的方法,首先選擇要改善的行為,從中選擇幾項來努力,另外表列出希望孩子擁有的行為(以天天發生的為優先),父母可以擔任孩子的計分員,列出表現和加分情形,每天統計表現,然後給予賞罰。
蔡禮后醫師說,每個父母都需要一個HOPE。H是Help,詢問孩子需要的幫助;O是Obligation,讓孩子負起責任和義務;P是Planning,提醒或規範孩子執行計畫;E是Encouragement,鼓勵並支持孩子。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