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吃太辣的食物難免會跑廁所,而排便時卻感覺「痔瘡發作」,可實際上吃辣並不會導致痔瘡。醫師陳威佑指出,痔瘡的成因來自於肛門靜脈壓力的增加,因此「吃辣」並不會導致痔瘡,接著他分析4個吃辣容易使人錯認為是痔瘡的原因。
陳威佑在自己的臉書粉專《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師》解釋,當靜脈受到長時間的壓迫或循環不良時,容易導致血管擴張、腫脹,進而形成痔瘡。而當人吃辣後,排便時的灼熱感會與痔瘡發作時的感覺類似,因此可能會使人認為兩者有關聯。
陳威佑分析吃辣後容易使人誤以為是痔瘡的原因:
吃辣時會刺激腸胃蠕動,導致腹瀉
辣椒素不會在腸道內完全被消化,有些成分會直接排出體外,當這些殘留的辣椒素接觸到肛門時,會引發局部刺激,導致灼熱、刺痛或不適感,這種感覺類似痔瘡發炎時的疼痛,因此可能會使人誤以為得了痔瘡。
排便次數增加,肛門受刺激
正常情況下,肛門周圍的皮膚有一定的耐受力,但如果短時間內頻繁排便,糞便中的刺激物,如胃酸、未完全消化的辛辣成分等,會反覆摩擦肛門,導致黏膜發紅、腫脹,甚至產生刺痛感,這種局部發炎的狀況,也容易與痔瘡的症狀混淆。
頻繁用力排便,導致腹壓變化
當人用力排便時,會導致腹內壓升高,並影響肛門靜脈的壓力,使血液回流受阻。若頻繁用力,會使肛門血管過度充血、腫脹,進而產生不適感。
痔瘡原本就存在的人,症狀加重
如果本身已經有痔瘡,頻繁腹瀉與用力排便會進一步擠壓靜脈,使腫脹更加明顯,導致出血、疼痛加劇,並讓人誤以為是吃辣導致的痔瘡,可實際上是腹瀉引發的症狀加重。
最後,陳威佑提醒,吃辣雖然不會長痔瘡,但腸胃敏感的民眾還是要注意適量食用,避免因腹瀉造成肛門壓力增加。而真正預防痔瘡的關鍵,在於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他建議,日常飲食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及全穀類,同時也要多喝水,促進腸道健康,並避免久坐或久站,適度運動維持良好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