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孩子常喊頭痛恐是憂鬱症警訊 醫曝:1情況自傷風險高5倍

編輯 許佳惠 / 責任編輯 王華琳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4/22 06:00
近三年,憂鬱症是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有1成兒少被診斷為憂鬱症。(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近三年,憂鬱症是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有1成兒少被診斷為憂鬱症。(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頭痛、腹痛、莫名煩躁易怒,小心孩子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憂鬱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與媒體合作「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結果發現,兒少憂鬱症竟已高達1成,且症狀並不典型,若合併網路霸凌、性相關訊息外傳,自傷風險更大幅增加。
 

35%的心理疾病在14歲前已經開始發展


4/23是「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日」(簡稱WICAMHD),有鑑於35%的心理疾病在14歲前已經開始發展,而兒少心理疾病在診斷、症狀表現、尋求幫助的途徑、危險與保護因子,以及所面臨的污名化情形都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世界精神醫學會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分會,和國際青少年精神醫學及心理學協會於2022年發起WICAMHD,呼籲全球關注兒少心理健康議題。

 
 

全台大型兒少心理健康調查和研究公開


今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也首度在「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日」前夕發聲,攜手國內非營利兒少媒體《少年報導者》,共同向國人發布針對全台兒童心智科醫師、國中小學生的兩項大型兒少心理健康調查和研究,希望喚起國人重視台灣孩子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
 

近3年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憂鬱症 高中達高峰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從2024年11月18日至12月31日,針對全台300名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最後回收100份有效問卷,醫師執業地區7成8為六都、2成2為六都外縣巿。

結果發現,近三年,憂鬱症是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有1成兒少被診斷為憂鬱症。56%的受訪醫師都表示,憂鬱症是近年來其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26%的醫師更將其列為「增加最多」的第一名;同時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在國高中階段最為常見;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

 
 

中小學生以憂鬱、自傷、注意力問題最多 


有近5成的醫師觀察到,近年來13~15歲(國中階段)求診年齡層顯著增加,且在各級機構都是增加最多的年段,除了常見的注意力問題,憂鬱與自傷也是就診的主要原因。這也意味著,孩子在邁向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正面臨著愈來愈多的心理挑戰。
 

兒少憂鬱症狀常以易怒、身體不適與拒學表現


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與成人憂鬱症的症狀與表現都不盡相同,診斷與認定上更為困難,兒少憂鬱症常以「憤怒」表現,而非傳統印象中的「鬱鬱寡歡」,這使得許多孩子被誤認為只是叛逆,忽略可能的心理疾病問題。

調查發現,國中小時期憂鬱症的表現除了易怒煩躁外,也常以頭痛、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狀況表現。而到了高中期階段,常常已出現了自傷意念和行為。而拒學和懼學也是中小學憂鬱症可能的徵兆。
 

國小憂鬱症患者已偶爾或經常出現自傷行為


65%的醫師表示,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過自殺、自傷行為。70%的醫師表示,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高達90%的醫師表示,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自傷行為被當成表達自我 相互模仿提高風險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自傷行為通常從10歲開始出現,並隨著年齡增長,因情緒困擾而自傷的案例逐漸增加。值得關注的是,過去自傷行為常被誤解為叛逆,如今卻有部分青少年將其視為「表達自我」的方式,並在群體中相互模仿,進一步提高風險。
 

網路不當行為與自傷風險相關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表示,臨床會使用自我傷害量表,每題0~3分、共18題,超過7分就是高度懷疑自我傷害風險。2022年一項針對全台灣及離島10~18歲青少年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依據人口比例進行抽樣,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各年段共抽樣8,446人,調查他們的上網習慣,統計出引發自傷行為的高風險網路行為。這份《青少年網路不當行為與自傷風險關聯》研究已發表在國際《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網路霸凌、性相關訊息外傳提高自傷風險 


經過調查,各式各樣網路問題行為會造成自我傷害風險增加,尤其網路霸凌被害,一次就增加6.45分、性相關訊息外傳、網路遊戲成癮也都增加4~5分。他提醒,網路霸凌背後常合併其他行為,尤其很常合併現實生活中也被霸凌,而網路是現實生活的延伸,所以不是觀察到網路霸凌就算了,要繼續了解有沒有現實生活霸凌和性相關訊息的外傳。如果若從單一因素看,只要跟性相關的訊息,就是最重要的警訊,性私密影像外流,自傷風險是一般孩子5.16倍。

 
 

兒少心理健康防護困境:專業人力不足、資源缺乏整合


林健禾表示,孩子的自傷行為已慢慢上升中,但健保給付並不完善,兒少不只看病,還要聯絡家庭、學校,花費大量溝通與整理時間,而專業人力不足,缺乏系統整合,是兒心科面臨最大挑戰。此外,校園心理支持專業人力不足,國小輔導老師缺額近千人,校園與醫療通報與合作機制不一致,雙方轉介不夠,都是臨床面臨的困境。呼籲政府應重視兒少身心風暴,成立跨部會、跨專業的單位,強化社政、衛政、教育等各部門的網路與資源連結,投注更多的資源。

◎ 諮詢專家/林健禾醫師.林煜軒醫師

《TVBS》提醒您:
◎拒絕暴力 請撥打110
◎反校園霸凌專線:1953
◎反職場霸凌專線:1955
◎法律扶助基金會:(02)412-8518

輕生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請撥1995;衛福部諮詢安心專線:珍愛生命,請撥打 1925(24小時);張老師專線:1980


原文請見:頭痛腹痛竟是憂鬱症!這族群憂鬱症狀獨特 1情況自傷風險高5倍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憂鬱症#網路霸凌#心理健康#腹痛頭痛憂鬱症#性影像#林健禾#林煜軒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289

0.0567

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