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與「好動」並不同 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失調為患病主因
不少孩童因體力充沛、活潑好動,被家長誤以為患有「過動症」。事實上,過動症與調皮搗蛋不能劃上等號。醫師提醒,經過充分的行為規範的教導和練習後,大部分孩童可以配合情境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在操場上遊戲、跑步,在教室可以坐好聽老師說話,但如果是過動症的孩童則對於規範的遵循狀況不佳,有些需要透過藥物治療才能有效緩解症狀。除過動外,有些孩童同時有注意力的問題(或只有注意力的問題),這些症狀甚至持續至成人階段都會影響患者生活。
每10人就有1人過動症? 成年後恐仍持續「注意力不足」
江惠綾醫師表示,以台灣的學齡兒童來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例大約為8-9%左右,幾乎每10人就有1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大部分患者隨著年紀增長,過動症狀會變得輕微,到了成年階段,仍有一半的患者持續困擾於注意力的問題。
不過,過動症狀雖然可能隨著時間減緩,注意力不足卻有一定比例會持續到成年。江惠綾醫師舉例,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年人,在日常上班、求學時常有記憶力不佳、任務完成度不足等狀況,專注力甚至有時無法超過10分鐘。雖然患者有意識地想維持專注度,仍無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有類似情況發生,建議可尋求精神科接受相關評估,及早改善分心狀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何治療? 不控制恐會衍生更多問題?
江惠綾醫師指出,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除了定期回診與服用藥物,父母、學校以及醫療單位,三方之間的相互配合也非常重要。有些孩子的過動狀況是在教育現場才被察覺,因此,如何讓他們及早妥善接受治療,能夠在家庭、學校各種生活情境維持穩定表現,需要家長、學校與醫院共同努力。
良好睡眠加適當運動 改善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江惠綾醫師建議過動症族群,平時維持適當運動以及夜間充足睡眠,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改善有幫助。醫師提醒,過動者患者睡眠不足,隔天上課時出現過動、不專心的狀況會更明顯。而適當運動對大部分的過動症患者,有提升專注能力的效益。透過生活作息與穩定治療,過動症患者的各項表現並不會遜色於正常人。
最後,江惠綾醫師提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藥物屬於管制處方用藥,必須透過醫師診斷處方開立,切勿透過來路不明的管道取得或濫用藥物。只要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尋求精神科協助。無論孩童或成人,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應及早接受評估診斷,尋求正確的管道,讓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得到改善。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