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疼痛=身體長期缺水 醫師曝光「一天飲水量」標準

編輯 林瑩真 報導
發佈時間:2019/01/21 10:06
最後更新時間:2019/01/21 10:06
圖/TVBS
圖/TVBS

經常感覺身體疼痛,就醫檢查卻找不到原因?你可能是「長期缺水」!國際知名研究員弗列敦‧拜門蓋勒醫學博士(Fereydoon Batmanghelidj, M.D.)指出,長期缺水會讓身體發出「慢性疼痛」的警訊,若這時就醫使用藥物治療,對身體更是一種傷害。

「我們不該隨意將身體的慢性疼痛解釋為受傷或感染,而是應先當成疼痛部位長期缺少水分的一種訊號──也就是局部的乾渴。」弗列敦‧拜門蓋勒在著作《多喝水的療癒聖經》中提到,當體內水分不足以沖洗新陳代謝的酸性有毒廢棄物時,神經末端會回報大腦的疼痛中樞,這時大腦會壓抑感覺,讓校正程序處理,但等到身體無法承受時,大腦就會感受到疼痛,但疼痛已經是「長期」缺水的徵兆,若此時沒有受到正視,疼痛強度將會提升,最後為了預防多餘有毒廢棄物生成,患部的行動力將會受到影響。

 

然而,很多患者、甚至醫師,都會以複雜療程或有毒化學物質(藥物)來紓緩症狀,導致身體承受不必要的侵入,反而成為傷害。弗列敦‧拜門蓋勒提醒,醫師對患者治療之前,應該先將疼痛訊號視為身體脫水的初期指標,尤其非感染性的「疼痛復發」或慢性疼痛都應當做身體乾渴的表徵,最好要求患者規律調整每日的水分攝取量,在使用鎮痛藥前幾天(指造成永久性局部或整體傷害並到達不可逆疾病狀態前),每天飲水量不應少於2.35公升

弗列敦‧拜門蓋勒指出,脫水性疼痛包括消化不良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心絞痛、下背部疼痛、間歇性跛足、偏頭痛、宿醉性頭痛、結腸炎、關聯性便祕以及假性闌尾炎疼痛等。不過,想要嘗試以水分來舒緩疼痛的人,也要確保腎臟能夠產生足夠的尿液,也就是尿液排出量必須與水分攝取量成比例,才不會讓水分滯留在體內。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獨家名人娛樂◢

👉藍心湄:單身是選擇 學會4件事活出精采

👉蔡依林、孔劉等男神、女神單身霸氣金句

👉少女心噴發!此生必看「甜寵劇」片單


#喝水#水量#疼痛#缺水#身體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63

0.0556

0.1619